3月4日,上海美国商会和博思艾伦咨询公司(Booz Allen Hamilton,下称博思艾伦)共同发布《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研究2007-2008》年度报告,报告表明,中国一直以来作为纯粹低成本及出口导向型生产基地的重要性将逐渐减小。 此次调查在2007年9月至11月间,访谈及在线提问了中国境内66家外资全资或参股的制造商,分别来自消费品、工业、医疗及原材料等产业。制造商来自美国、日本和西欧,81%的受访公司为外资全资所有,10%为跨国企业和中国公司组建的合资公司。 在这些被访公司中,超过一半认为中国相对其他低成本国家,正失去其作为制造基地的竞争优势。70%的受访公司认为竞争力下滑的主要原因是人民币升值,52%的公司指向工资成本上升,其中白领经理和蓝领工人的工资年平均上涨幅度分别为9.1%和7.6%。 由此调查显示,外资公司正面临着每年7%—10%的成本增长。成本上涨的同时,中国在物流基础设施、贸易环境、技术可获取性、管理能力以及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方面亦成为削弱其吸引力的因素,尤以知识产权的保护为甚。 与此相关,不久前亦有多则新闻报道称,不少韩资企业为恶意避税、工人工资等问题而选择撤离中国。 博思艾伦在介绍此年度报告时表示,外企在中国考虑的重点已经从过去的“如何在中国开展业务”转变为“如何在中国持续其业务”。 博思艾伦大中华区副总裁何德高(Ronald Haddock)表示,“外资跨国公司在中国近十几年来的生产经营思想可能需要一次彻底的改变。中国正在改变中的成本及货币架构驱使公司重新思考在华经营的战略和如何将中国融入其全球战略。” 在这种背景下,17%的受访公司表示,他们已有明确计划将部分运营由中国转移至其他国家。 何德高向《财经》记者表示,首先选择撤离的公司集中在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例如纺织业、制鞋业等。 在这些公司中,绝大多数指出他们曾因为廉价的工资成本而选择中国,但如今其他国家更低廉的工资成本以及税收优惠政策,使得中国的吸引力日益受到威胁。 这些有计划迁离中国的公司中,63%将替代目的地选择在越南,37%选择在印度。其他受关注的移址备选还有泰国、马来西亚、巴西等。东南亚地区已成为中国“世界加工厂”的主要竞争对手。 但何德高也指出,83%的受访制造商选择继续其在中国的运营,绝大部分是因为中国庞大的市场,此外亦有部分公司考虑到运营转移所带来的供应链重组成本,而决定继续驻足中国。 在市场潜力和基础设施这些方面,越南和印度等备选国家仍落后于中国。 作为继续在中国保持竞争力的对策,博思艾伦提出外企必须结合中国的两大特点,即低成本劳动力资源市场和庞大的中国市场,这样才能享有更高的利润。报告结果显示,向中国市场同时进行采购及销售的公司要比仅在中国市场采购或者仅向中国市场销售的公司利润率平均高出三分之二。 但能够成功实现此“双重”目标的外资企业仅占所有被访企业的四分之一,即亦表明,外资企业即使在中国的成本压力之下,仍有提升利润的巨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