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招生简章 | 本站公告 | 管理学文选 | 经济学文选 | 最新资讯 | 校园风采 | 学校介绍 | 师资介绍 | 招生问答 | 博士论坛 | 论文资料库 | 学历查询 | 在线报名
同学录总览 | 第一期在职博士班 | 第二期在职博士班 | 第三期在职博士班 | 第四期在职博士班 | 第五期在职博士班 | 第六期在职博士班 | 第七期在职博士班 | 第八期在职博士班
第九期在职博士班 | 第十期在职博士班 | 第十一期在职博士班 | 第十二期在职博士班 | 第十三期在职博士班 | 第十四期在职博士班 | 第十五期在职博士班 | 第十六期在职博士班
北师大在职博士网工商管理文选 → 正文

战略博弈观的生成机制及路径:基于管理理论导向的分析

北师大在职博士网      2011-11-02       来源:北师大在职博士网整理

  摘要管理理论从以科学管理原理为诞生标志至今,经历了生产效率导向、运营管理导向、战略优势导向、合作竞争导向和战略博弈观的演进路径,各阶段都有其特定的代表性的理论。社会的变革推动着管理理论的演进,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力等要素要求特定的管理理论导向。进入21世纪后,博弈论迅速从数学和经济学领域进入社会科学诸领域,在战略管理乃至整个企业经营活动层面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战略博弈观日渐成为新时代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

  关键词:战略博弈;生成机制;路径;理论导向

  一、 引言

  本文尝试立足但不局限于传统划分依据,纵向把握管理理论的发展脉络,依据管理理论的导向,包容历史阶段、代表性理论和人物等,对管理理论的演进路径进行分析,在此基础重点关注基于博弈论的战略管理新观念,阐释战略博弈观的形成机制及路径。

  二、 生产效率导向

  1. 主流理论及应用领域。该阶段主流理论有三大流派。其一是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的科学管理理论,该理论首创工时动作标准化、级差计件工资制、职能工长制和例外原则等,通过提高单位劳动的产量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其二是法国企业家亨利·法约尔(Henry Fayol)的一般管理理论,他提出企业经营活动的六项职能和十四项组织原则,并指出管理就是计划、组织、协调、指挥和控制。理论主要导向是帮助管理者正确处理各种组织关系,协调资源和分工,促进专业化,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其三是作为行为科学起源的人际关系学说,代表人物是乔治·埃尔顿·梅奥(George Elton Mayo),他通过霍桑试验,否定了科学管理把人视作机器的立场,提倡把人视作“社会人”,关注非经济因素,采取措施提高工人满意度,解决劳资之间乃至整个“工业文明社会”的矛盾和冲突,提高效率。  

  从前面的评述可以看出,这些理论都以对生产管理作为核心,通过提高人、财、物等的利用效率来提高劳动效率,是一个典型的以生产效率为导向的阶段。概括如表1。

  2. 理论局限。该阶段的主要理论流派对于促进当时的管理水平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局限性也日渐突出,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效率至上,客体至上的偏颇;(2)缺乏宏观、整体和外部视野;(3)静态规定,缺乏动态的意识。

  三、 运营管理导向

  二战后,在重建等动力的驱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迅猛发展,对资源的渴求导致愈发激烈的竞争,世界范围内的资源竞争加剧,产品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从而使得原本的以内部控制为主提高生产效率的管理不再能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管理者和学术界需要突破理论束缚。一时间,众多管理学者纷纷从不同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了众多的理论学派,被哈罗德·孔茨(Harold Koontz)形象地比喻为管理理论丛林。

  1. 主流理论及其导向。管理理论丛林的理论在当时是动态变化的,根据哈罗德·孔茨对这时期管理理论丛林的描述,把最主要学派的理论及其导向分析如表2。

  上述这些理论学派,其目光大大超越了旧有的生产领域,投向了包括生产、经营和外部环境等诸多领域,不再以内部控制为主,而是以综合控制企业资源为主,其理论导向是为了综合考虑企业内外环境因素,以企业的人、财、物、信息和时间等资源为基础,强调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从而使得自身能够持续生存和发展,不难看出该阶段是以提高整个企业的全面运营管理水平为主要导向。  

  2. 理论局限。以运营管理为导向的理论,突破了效率导向的局限性,为组织尤其是企业管理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特别是其立足组织外部的整体、宏观的视野。但是随着全球化的时代特征的强化,环境多变的复杂性的加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呈现出新的局限性。

  四、 战略优势导向

  现代管理进入到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化和跨国经营持续深化。在两次石油危机的影响下,管理的范围加速向企业外部扩散开来,管理者视角更多地移向外部,并越来越意识到不仅要重新审视企业内部结构和流程,更要规划企业的未来,应对变幻莫测的外部环境和激烈竞争。因而,企业获取战略优势和竞争力维持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的理论成为主流。

  1. 主流理论及其导向。安索夫(H.igor Ansoff)提出公司要有应对不确定的环境的计划,一个公司的战略管理就是通过对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分析,对企业全部经营活动所进行的根本性和长远性的规划与指导。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教授基于产业结构博弈思想提出五种竞争力量模型、三种基本竞争战略以及价值链分析工具,这一套比较完善的竞争战略思想成为众多企业在实践中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工具。而迈克尔·哈默(Michael Hammer)和詹姆斯·钱辟(James Champy)的组织再造理论则认为传统的组织结构不能适应新时期纷繁复杂的环境,企业需要在制度、流程、组织和文化等各方面进行再造,建立扁平化和水平化的组织结构。彼得·圣吉(Peter Senge)的学习型组织理论则强调团队学习、系统思考的重要性,认为企业提高经营效率首先需要提高企业员工的学习态度,持续学习,提高个人和团队认识。普拉哈拉德(Coimbatore K. Prahalad)和加里·哈摩尔(Gary Hamel)强调核心竞争力指的是组织所具备的应对变革与激烈的外部竞争,并取胜于竞争对手的能力集合,是那些最基本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竞争力,是企业推行内部管理性战略和外部交易性战略的结果。

  分析可知,这些理论主要导向在于帮助企业综合考虑企业内外各种影响因素,优化资源配置,立足长远,展望未来,使得企业能够适应变化,拥有持续的竞争优势,得以存续发展,即对企业进行战略规划管理,帮助企业获取战略优势或者核心竞争力。
  2. 理论局限。在跨国组织尤其是跨国公司的推动下,政治、经济、文化甚至军事的全球化全面深化,各国、各地区的利益相互交叉重叠,交融在一起,真正出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组织和企业继续以获取超越竞争对手,夺取利益的做法,同样也会得到竞争对手的反制措施,必定导致负帕累托现象。

  因此,追求良性竞争的双赢甚至多赢的结果,共同把蛋糕做大,追求帕累托改进直至最优状态才是最富理性和科学性的出路,上述理论已明显不适应时代的需要,组织管理实践亟待理论突破。

  五、 合作竞争导向

  世纪之交,全球化使得世界充满了竞争和矛盾,也同样孕育着活力和机遇,个人和组织需要竞争带来活力,也同样需要合作带来共赢,因此合作竞争就成为组织管理理论的一个全新的视角导向,事实表明,这种全新的视角是来自于跨学科领域的理论和观念突破,尤其是运用博弈论深化对合作竞争的认识,指导管理理论和实践。

  1. 主流理论及其导向。

  (1)基于博弈论的合作竞争理论。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均衡问题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理性个人之间的相互冲突与合作,基于博弈论广泛的应用领域和生命力,被迅速广泛应用于军事战略、政治、经济管理、公共政策、国际关系、组织行为学等社会科学领域,甚至自然科学领域。

  1996年,在迈克尔·波特教授价值链分析的基础上,亚当·布兰登勃格(Adam Brandenburger)和拜瑞·内勒巴夫(Barry Nalebuff)在其著作《合作竞争》一书中,以博弈论为基础,以公司或自己、替代者、互补者、客户、供应商为基本要素,构成一个价值网(如图1),对其相互影响形成竞争合作的微妙关系进行分析,提出了价值网理论。该理论认为每一个博弈都有其基本要素,通过这些基本要素的变化,博弈参与人不能简单视为竞争对手,而是亦敌亦友的互补者,基于此,价值网理论认为,企业经营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博弈,是一种可以实现双赢甚至多赢的非零和博弈,企业的经营活动必须以合作竞争(Copetition)的为理念导向。

  从价值网理论的内容来分析,该理论把博弈论的应用范围从传统的战略层面提升到企业经营活动层面。其合作竞争的思想立足于博弈论,但是应用范围超越战略管理层面,贯彻到整个企业经营活动过程。

  (2)蓝海战略。2005年W.钱·金(W. Chan Kim)和勒妮·莫博涅(Renée Mauborgne)在其著作《蓝海战略》一书中,提出了与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为主的“红海”相对的超越竞争的蓝海战略。其观点认为,红海战略受到商业边界的限制,蓝海战略超越竞争,跨越现有商业边界,将不同市场的买方价值元素筛选并重新排序,脱离给定商业结构下的定位而改变商业结构本身。两者的不同主要表现如表3。

  从两者对比可以看出蓝海战略的理论导向是打破红海战略的超越竞争对手、打造竞争优势争夺市场的模式,主张拓展商业边界,规避恶性竞争,在战略上未经协商和同业者达成一种契约,从非合作博弈跨越到合作博弈,是一个思维观念和理论导向的巨大突破。

  2. 理论发展趋势。自价值网理论诞生后,合作竞争、追求共赢的理论受到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广泛关注,蓝海战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相关理论得以快速在各个领域加以应用。在如今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用博弈论指导实践追求合作双赢,不仅应用于企业经营活动,而且广泛应用在社会领域的诸方面,比如世界大国政治、地缘政治、文化冲突、跨国公司管理等,催生了战略博弈的观念。

  至此,管理理论走过了一条鲜明的以理论导向为基础的演进路径,跨进了新世纪的战略博弈观(如图2)。可以看出以理论导向分析的管理理论演进路径和传统“三阶段”、“四阶段”等方法相互包容,并不矛盾,且前者突破时间僵化限制,更为灵活务实。

  六、 战略博弈观

  学术界虽然没有一个关于战略博弈观的明确界定,但前人的理论成果和逻辑辩证告诉我们,战略博弈观是指利益相关的组织和个人之间,基于和谐发展的目标,综合考虑内外环境因素,在良性合作竞争博弈的推动下,持续帕累托改进直至最优状态的战略观念。

  战略博弈观以新世纪作为时代背景,适应世界经济体的融合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境界,跨国公司超越了国界,变成世界公司的现实,强调组织管理必须立足全球,明确组织之间,不再是简单的竞争的关系,而是变成一种长期共生共赢的关系。并且,随着组织所处环境越来越变幻莫测,商业活动的主体呈现生态族群化,企业参与竞争更需要加入或营造有影响力的、能为自己带来实际价值的企业生态系统,并在其中打造一个更为有利的地位,在竞争与合作的和谐环境中,使优势和潜能充分发挥,实现包容性长久发展。

  根据上述纵向分析,观察当今时代全球化日益加深的时代特征,我们可以积极地预测,在未来的组织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中,战略博弈观指导下的合作竞争将会成为理论和实践主流。

  参考文献

  1.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著,马风才译.科学管理原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亨利·法约尔著,迟力耕,张璇译.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梅奥著,费孝通译.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4.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著,郝国华译.管理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
  5.伊戈尔·安索夫著,邵冲译.战略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6.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战略.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7.迈克尔·哈默,詹姆斯·钱辟著,王珊珊译.企业再造.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8.彼得·圣吉著,张成林译.第五项修炼.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9.W.Chan Kim, Renée Mauborgne.Blue Ocean Strategy. Boston, Mass: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5.

作者简介:陶金元

 

(编辑:北师大在职博士网
上一篇:
广西经济发展方式战略转变的困境与路径探析  2011-11-02
下一篇:
2013年9月太历大学博士论文答辩在香港举行  2013-10-09
 
  最新招生简章
  本站通知公告
  在职博士招生问答
  在职博士网最新资讯

              学历查询   在职博士网论文资料库   在职博士网文章搜索    学费付款方式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  
官方网站 2006 — 2013 ©  北京师范大学在职博士网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 
地址:(100875)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 北京师范大学新主楼16层
来人报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三街9号嘉华大厦C座607 地理位置图
网址:http://www.zaizhiboshi.com      电邮:[email protected]
电话:010-6296 6863    6297 8448    总机:010-6296 6861   传真:010-6296 6863
     手机:133 6677 6856(方老师)    186 1010 6835(肖老师)
北京师范大学版权所有
京ICP证09008217号

北京师范大学在职博士班老师阅卷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