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学校介绍 | 师资介绍 | 招生简章 | 本站公告 | 最新资讯 | 经济/管理学文选 | 教育/心理学文选 | 招生问答 | 论文资料库 | 学历查询 | 在线报名
同学录:第9期博士班 | 第10期博士班 |  第11期博士班 | 第12期博士班 | 第13期博士班 | 第14期博士班 | 第15期博士班 | 第16期博士班 | 第17期博士班 | 第18期博士班
在职博士网教育/心理学论文 → 正文

知识生产模式的现代转型与大学科学研究的模式创新

在职博士网      2014-10-14       来源: 《教育研究》

  (三)知识生产的主体多元性和知识生产的组织多样性,使得科研的协同成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

  “‘知识’产业的增长,不仅带来‘知识’员工的增加和‘知识’生产场所的涌现……新兴的‘知识’机构正在兴起……更激进的变化目前正在进行中。”[9]知识生产场所的不断增多反映了知识生产主体的越来越多元化,同时,跨学科所形成的知识生产组织的异质性、多样性必然要求科研协同组织的形成。因此,整合积聚研究人员、经费、知识等资源和多方力量以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协同研究应运而生,并成为一种新的主流的研究范式。

  (四)知识生产的社会责任性,使得研究者对于其工作的社会后果越来越警觉

  知识生产以社会发展和为人类服务为目标,促使人们对于科技发展对公共利益造成的可能影响越来越重视,知识生产的社会责任感因此而日益增强,研究者不能只关注研究本身而置其社会后果于不顾。社会问责在知识生产过程中的渗透,使得研究者对于研究结果的阐释和传播甚至对于研究问题的选择都表现出了高度的敏感性。

  (五)知识生产的杂合式的质量控制,使得科研的质量标准越来越高,同时要接受“阅听人”④不同标准的质量验收

  面向国家和社会需要的现代知识生产的质量标准既要包含科学的自身标准,还要满足经费资助者的质量目标,这就导致知识生产的质量必然受到科学和市场杂合式控制。科学研究的独立性和保持对市场的一定距离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但面向市场需要的研究则要求和市场紧密结合,因此,既要满足科学发展自身的需要,又要满足市场的需要,使得大学科学研究的质量标准越来越高,质量控制越来越复杂。为了获取研究资助,大学的研究者不得不与不同的“阅听人”共同讨论、互相选择以实现各自的质量目标,“阅听人”以各自不同的标准对研究质量及研究意义进行判断和验收,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科学研究满足“客户”需要成为当代科学研究的时代话语。知识生产的跨学科性及其参与者的异质性,围绕着现实问题的应用情境,不同的参与者基于其代表的社会责任和利益诉求,将所需知识的特定要求以不同的方式反映在知识生产过程中,从而使得知识生产方式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开放性、动态性和协同性的特征。知识生产模式的变革不仅影响知识生产的过程,同时也涉及如何评价知识生产质量的问题。

  三、知识生产模式转型对现代大学科学研究的影响

  大学是以知识为核心的学术组织,知识生产是其主要职能之一。克拉克认为,大学是“控制高深知识和方法的社会机构”[10]。大学与知识生产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共轭关系。从狭义的理解来看,知识生产就是研究的活动与过程。大学的科学研究是直接的知识生产活动。知识生产模式的变革必然对大学科学研究产生全面而深远的影响。

  (一)任务驱动:大学科学研究的理念转变

  知识生产方式所表现出的开放性特征,决定了大学所秉持的“为知识而知识、为学术而学术”的象牙塔科研理念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自身生存要求。尽管在许多国家,政府仍是高等教育资金的主要来源,但从研究系统的角度来看,对外部经费的需求鼓励了研究者去主动适应社会的需要。经费资助形式的变化使得任务驱动的研究成为科学研究的主要取向。以兴趣驱动的研究由于很难获得经费支持变得越来越艰难,其研究理念受到了任务驱动理念的威胁。“为社会需求而科研”的理念正在深刻影响着“为科研而科研”的价值追求。

  (二)主体协同:大学科学研究方式的转变

  独创性是知识生产的最高价值,但科技综合化和研究规模的扩大使得个人独立开展的研究活动变得越发困难。任务驱动的知识生产模式的出现,使知识生产越来越少地作为独立的活动而存在。因此,大学与社会其他组织,大学组织内部加强主体协同就成为大学科研的重要研究方式。大学在现实面前不得不放弃知识生产的垄断地位,通过形式和功能的进一步扩展和多样化的组织协同促进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三)跨学科性:大学科学研究的组织变革

  传统的大学科研往往局限于单一学科领域,在组织上通常是各学科各成体系,组建团队,独立开展课题研究。这种传统的以学科或专业为基础形成的“内生性”的大学科研组织,因为其目标和利益的一致性而导致学科壁垒的形成,制约了学科间的联系和合作,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面向国家和社会需要的知识生产方式客观上要求大学的科研组织是跨学科的,这种“外生性”的跨学科科研组织具有人才的流动性和机制的灵活性,知识生产更加动态和开放,资源的配置更为优化等特征,比传统的知识生产组织具有更大的优势。就目前大学科研实践而言,跨学科知识生产组织的建立需要消除学科之间的壁垒,破除现有的大学科研组织的体制机制障碍,对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科研组织进行必要的解构。因此,促进跨学科的组织变革的前提和基础是大学科研体制机制创新。

  (四)客户评价:大学科研评价方式的变化

  大学的科研评价是为了提高科研质量和对科研经费的分配及使用进行问责而建立起来的。传统的大学科学研究的质量主要通过同行评议来保证。但知识生产的跨学科趋势、主体多元性和组织多样性趋势等使得知识生产参与者的不同质量标准都将进入质量控制的过程之中。尤其是随着科研资助者对其投资回报的强调,大学科研资助的供给者——客户的质量评价成为大学科学研究的指挥棒。科学研究质量控制标准多样性也使得大学的科研评价表现出了从同行评议向兼顾科研利益相关者评价的转变。

  (五)国家需要:大学科学研究的优先选择

  大学的科研工作者在越来越倾向于应用的情境下的工作使得他们对于其科学研究成果的价值更为敏感。政府作为大学科研最大、最重要的“客户”,其政策直接引导着大学科学研究的理念、方向、方法和目标,国家需要因此而成为大学科学研究最优先的价值选择。旨在通过服务于国家需要的科技政策的确立,使得大学科研的优先次序从以个人兴趣为导向转向以国家需求为导向。

  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打破了既有的大学与学科依附壁垒,极大拓展了大学知识生产的功能,提高了大学科学研究的社会地位,大学的科学研究逐渐由大学内部逻辑导向转变为内部逻辑导向与外部逻辑导向兼顾。大学科学研究,在内部的渐进式调整以被动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基础上,正在转变为外部激进式的变革驱动大学科学研究主动参与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之中。

  四、多种知识生产模式并存与大学科学研究模式创新

  (一)多种知识生产模式并存:现代大学科学研究的必然选择

  大学科学研究具有特殊性。一方面,大学科学研究要适应新的知识生产模式以履行服务社会的责任;另一方面,大学科学研究也要保持传统的知识生产模式以践行其对真理的追求,即大学科学研究要允许市场驱动与学术驱动并肩而行,独立研究与协同研究并行不悖,个人兴趣与国家需求并驾齐驱。虽然新的知识生产方式是对传统知识生产方式的改造和超越,但传统的知识生产方式依然在大学中占据显著地位,知识生产方式的变革不是对传统知识生产方式的完全否定。在吉本斯等六位学者看来,模式1和模式2虽有不同但却是相互作用的,模式2内生于模式1的实践中,不是要替代模式1,只是模式1的补充。[11]齐曼认为:“从历史上看,后学院科学产生于学院科学,与后者交叠,保持了后者的很多特征,执行了很多统一的功能,并位于极其相似的社会空间。”[12]因此,多种知识生产模式并存是大学科学研究的必然选择。

  第一,大学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要求多种模式并存。

  高等教育专家埃里克·阿什比提出了一所大学要继续生存就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必须足够稳定地保持它得以产生的理念,二是必须有足够的行动同支撑它的社会保持联系。[13]一方面,大学要保持其独立、自由探索之精神;另一方面,大学要与社会保持紧密联系,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开展满足社会需要的科学研究,服务于社会发展。在当前知识生产模式转型中,大学既要立足于小科学、学院科学,以模式1的知识生产方式为基础;同时,也要立足于大科学、后学院科学,以模式2的知识生产方式为创新模式,强化对国家、社会需求的适应和满足。

  第二,多种知识生产模式并存是由大学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知识生产的主体地位决定的。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指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高校和科研院所是知识创新的主体,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实际上,高校已完全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方方面面。[14]作为国家创新系统中知识生产主体的大学,既要有“为知识而知识”的知识生产方式,也要有“为社会而知识”的知识生产方式。固守其中一种知识生产方式都是不可取的。以兴趣主导、以学科为基础、“为知识而知识”的知识生产方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当代知识生产的内在复杂性及大学科学研究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多种知识生产方式并存,并促进它们的合作和联系是当代大学科学研究的必然选择。

  第三,当代知识生产的内在复杂性要求大学科学研究需多种知识生产模式并存。

  从小科学到大科学,从学院科学到后学院科学,当代大学知识生产方式越来越复杂,对人类的生产和实践活动影响越来越大。在知识生产向更广泛领域的拓展及其对社会资源依赖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大学科学研究也日益受到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知识生产的内在复杂性使得大学的科学研究难以遵循任何单一的知识生产模式来描绘知识生产的图景,从而要求不同知识生产模式的共生和融合。大学科研过程中多种知识生产模式的相互渗透是推动当代大学科学研究发展的前提。

  (二)当代大学科学研究模式创新的几种主要模式

  以学科或专业为单位而划分的、以个人兴趣为主导的、以教师个体及其带领的团队为主体、“为知识而知识”的大学既有科研模式,有利于新知识的发现和发展,坚定了大学作为知识殿堂的崇高理想,但独立进行的科研活动缺乏其他学科的方法和视野的开拓,忽略了“不同学科发展认识原理上存在的同型性”,容易出现“重复发现同样的原理,因为在一个领域被发现的理论已经在其他领域出现了”。[15]面对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科学研究提出的挑战和期望,在知识生产模式现代转型的背景下,大学科学研究模式需要在保持传统知识生产模式基础上创新科研模式。

        牛津大学博士后特招    波兰热舒夫信息技术与管理大学博士招生    英国西苏格兰大学工商管理硕士招生    学费付款方式    联系我们

官方网站 2006 — 2018 ©  在职博士网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 北京师范大学前主楼
报名: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三街9号嘉华大厦C座607
网址:http://www.zaizhiboshi.com
电邮:[email protected]
电话:010 6296 6863     010 6297 8448
总机:010 6296 6861   传真:010 6296 6863
      133 6677 6856(方达教授)   186 1010 6835(肖老师)

京ICP证09008217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254号

在职博士班老师阅卷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