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学校介绍 | 师资介绍 | 招生简章 | 本站公告 | 最新资讯 | 经济/管理学文选 | 教育/心理学文选 | 招生问答 | 论文资料库 | 学历查询 | 在线报名
同学录:第9期博士班 | 第10期博士班 |  第11期博士班 | 第12期博士班 | 第13期博士班 | 第14期博士班 | 第15期博士班 | 第16期博士班 | 第17期博士班 | 第18期博士班
在职博士网教育/心理学论文 → 正文

知识生产模式的现代转型与大学科学研究的模式创新

在职博士网      2014-10-14       来源: 《教育研究》

  第一,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多主体协同开放的模式。

  大学科研的优先次序从以个人兴趣为导向到以国家需求为导向的转变,赋予了大学服务于国家需要的明确使命,解决国家在其发展战略中的重大科学问题的任务成为大学科学研究的优先价值选择。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多主体协同开放的模式就是以国家重大需求作为大学科学研究的目标,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大学与社会组织、大学内部组织之间的协同合作,形成开放的研究文化,整合大学内外部资源,构建创新优势的一种新的知识生产模式。这种知识生产模式的特点是多主体协同,解决国家急需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这种模式的难点在于:如何突破传统的学科壁垒和组织壁垒形成跨学科的研究组织,如何突破大团队之间的体制机制障碍。因此,必须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开放组织边界,促进多方力量的实质性参与,实现内部与外部资源的互补和融合,形成多主体协同的开放科研模式。目前正在推进的“2011计划”就属于这种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多元主体协同的开放式科研模式。

  第二,顺应知识综合化趋势和跨学科特性的动态学科交叉模式。

  学科交叉科研模式是知识生产复杂化的内在要求,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合同制动态学科交叉研究模式是顺应知识综合化发展趋势而形成的具有跨学科特性的知识生产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在共同研究目标指导下,由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相互合作共同形成的动态科研组织模式,科研组织是临时性的但团队成员又是紧密合作的组织,科研人员自由流动、动态管理。动态学科交叉模式客观要求不同学科的创新要素能够整合为一个整体的有机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学科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需要协同才能促进学科交叉,形成知识系统的不断渗透和融合。这种知识生产模式在大学科学研究中早不鲜见,但成效却不明显,原因在于:在学科交叉过程中,内、外部要素没有形成有效协同,知识系统没有形成渗透和融合,只是形式上的学科交叉而缺乏实质性的融合。因此,需要进一步改进科研管理体制,形成学科实质性交叉融合的激励机制。

  第三,适应工程需要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

  随着知识生产效用性的强化,大学科学研究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把科研与生产有机地结合起来对经济、科技、教育和社会进步产生了日益显著的促进作用。适应工程需要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是指,围绕工程需要,大学和其他社会组织相互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先进系统,并在运行过程中体现出综合优势,实现产业发展与学术研究的联动。[16]这种模式不仅能够解决大学科研与工程需要长期脱节的问题,更有助于知识的创新和发展。如依托于同济大学的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功地解决了世界最大跨度钢拱桥——上海卢浦大桥,以及世界最大跨度斜拉桥——苏通长江大桥等国家重大基础工程项目中的关键科技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17]这种知识生产模式的核心在于:研究、开发、生产过程中必须冲破传统学科观念和因之而形成的科研管理体制的束缚,激发大学蕴藏的巨大智力和技术资源,将科研成果和产业需求紧密结合,形成产学研相互支持的良性循环。

  第四,以“技术合同”为纽带的定向服务模式。

  在知识生产模式现代转型过程中,任务导向的大学科研理念和客户评价的科研评价的转变以及竞争性的科研资助使得大学的科学研究在开展之初就有了明确的客户,知识成为一种可以交换的商品。通过市场的方式与客户之间在相互选择的过程中达成协议,并订立研究合同,而实现各取所需。这种以“技术合同”为纽带的定向服务模式,研究目标明确,服务对象明确,任务明确,成果形式明确,成果评价标准明确,成果产权归属明确。企业或者其他社会组织通过“契约”购买大学研究者的技术服务,形成公平的、互利的权利关系。作为一种知识生产模式,以“技术合同”为纽带,在为企业或者其他社会组织提供定向技术服务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是:成果达不到客户的预期目标,客户对于研发的时间要求和大学研究者多重工作任务之间存在矛盾,经常变更合同,合同经费无法落实,从而使合同研究无法完全履行,影响了大学和客户间的深入合作。因此,大学和客户需要共同遵从合同明确的责任和权利,以契约精神约束双方的行为,促进大学和客户的技术合作。

  第五,以打造特色研究的他组织和自组织协调发展模式。

  虽然知识生产模式的变化对大学的科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大学学术性组织的本质要求大学应遵循科学研究的内在逻辑。以打造特色研究的他组织模式要求大学在遵循科学研究内在逻辑基础上,结合大学的现实情况,准确定位自身的科研目标,形成一个重点学科主导、多个学科协同的跨学科优势,形成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调整、重组和优化科技资源,有目的地积聚一批优秀的科研人员全力打造优势突出的特色研究,树立自己的科研品牌,形成大学的核心竞争力。这种模式需要通过大学的行政力量来促进特色研究组织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大学科技政策的支持,需要有明确的规划,有明确的战略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去组织实施。而科研自组织模式则是科研工作者不通过外部指令,而是根据各自的兴趣自由形成的松散的科研组织,在通过发挥各自功能基础上,自动形成的有序结构。科学活动本质上是基于兴趣的活动,由科研共同兴趣而形成的自组织功能愈强,其保持和产生新知识的能力也就愈强。大学要大力鼓励和支持科研自组织的形成和发展,加强培育,促进他组织和自组织的协调发展。

  知识生产方式的改变创新了大学的科研模式。以技术合同为纽带的定向科研模式,包含着预设的研究目标和研究结果,与科学研究的不确定性是自相矛盾的。故应确保大学科研多主体协同开放和学科交叉模式的顺利实施,在“市场化”和遵循科学研究规律之间保持张力和平衡。

  注释:

  ①“科学通勤”是指,由于交通运输的便利和优秀科学家群体的涌现,使得学术交流的方式更多地依赖学者的科研合作来交流知识信息,而不是像以往主要通过科学论文发表来进行知识信息交流。

  ②CUDOS,即公有主义(communalism)、普遍主义(universalism)、祛私利性(disinterested)、独创性(originality)和怀疑主义(scepticism)的首字母缩写。

  ③PLACE,即归属性(proprietary)、局部性(local)、权威性(authoritarian)、定向性(commissioned)和专门性(expert)的首字母缩写。

  ④“阅听人”概念引自理查德·惠特利所著《科学的智力组织和社会组织》,指的是评价、应用科研成果,并对科学研究提供资源支持的群体、组织乃至个人,既包括科学场域内的研究者,还包括与科学紧密相关的其他各种群体、组织和个人。

  参考文献:

  [1][4][9]海尔格·诺沃特尼,等.反思科学:不确定性时代的知识与公众[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89、2、17.

  [2]理查德·惠特利.科学的智力组织和社会组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5.

  [3]迈克尔·吉本斯,等.知识生产的新模式:当代社会科学与研究的动力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

  [5]Laurens k. Hessels, Harro van Lente. Re-thinking New Knowledge[M]. Production: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a Research Agenda. Research Policy, 2008. 740—760.

  [6][7][12]Ziman,J.真科学:它是什么,它指什么[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8.84—97、88、82.

  [8]Godin, B. Writing performance history: The new new Atlantis? [J].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1998, (3).

  [10]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13.

  [11]Gibbons M, et al. , eds. The New Production of Knowledge: The Dynamics of Science and Research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M].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Inc, 1994. 11.

  [13]Eric Ashby. Universities: British, Indian, African; A Study in the Ecology of Higher Education[M]. London: The Weldenfeld and Nicolson Press, 1966. 1.

  [14]彭亚辉.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高校科研组织方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23).

  [15]鲁兴启.当代科研模式呼唤研究方法的变革[J].科学学研究,2002,(1).

  [16]郝振省.产学研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三点思考[N].中国图书商报,2013-01-15.

  [17]刘国瑜.大学科研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10)

     本文来源:《教育研究》2014年3期 作者:李志峰 高慧 张忠家



        牛津大学博士后特招    波兰热舒夫信息技术与管理大学博士招生    英国西苏格兰大学工商管理硕士招生    学费付款方式    联系我们

官方网站 2006 — 2018 ©  在职博士网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 北京师范大学前主楼
报名: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三街9号嘉华大厦C座607
网址:http://www.zaizhiboshi.com
电邮:[email protected]
电话:010 6296 6863     010 6297 8448
总机:010 6296 6861   传真:010 6296 6863
      133 6677 6856(方达教授)   186 1010 6835(肖老师)

京ICP证09008217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254号

在职博士班老师阅卷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