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有着现实的经济学背景,也是对我国现代经济发展理念的重大创新。生态产品概念的提出,有助于我们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和要求。从微观产品角度来说,可以将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作为考评地方政府业绩的指标;从宏观制度层面,需要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生态文明考评体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创新。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经济,生态产品,生态补偿机制
笔者曾在《现代经济探讨》2008年第5期上撰文《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未来——对十七大报告中“生态文明”理念的思考》,时隔5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不仅再次论述生态文明,而且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体现了我们党执政理念发展的新境界。
一、“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经济学背景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形态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重大进步。总体来看,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经历了原始畜牧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目前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阶段。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来看,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有以下经济学背景:
(一)从经济运行状况看
中国近十年投资和出口的增速均明显出现了下滑,消费增长也十分缓慢。2012年一季度GDP为8.1%,出口增长7.6%,均创下了十年中除2009年一季度外的最低水平。我国生产力总体水平还不高,影响生产力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性障碍还不少,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结构性矛盾突出,粗放型增长付出了很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
(二)从经济资源情况看
2011年,在国家水系监测的469个国控断面中,劣V类水质占比达13.7%,基本丧失水体功能,50%以上的湖泊(水库)出现了富营养化。水体纳污大大超过环境承载力。部分地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受到威胁。在325个地级以上城市中,空气质量超标城市比例为11%。一些城市民居和办公建筑中,甲醛、苯、颗粒物、人造纳米材料等室内空气污染较为严重;全国城市各类功能区声环境质量夜间达标率为66.4%,低于昼间达标率23个百分点。全国受重金属污染的耕地有不少,有关资料显示,污水灌溉污染耕地3250万亩,固体废弃物堆存和毁田200万亩。农村饮用水不安全现象突出,有2.98亿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全国4万个乡镇、60多万个行政村大部分没有环境基础设施,每年产生生活污水90多亿吨,生活垃圾2.8亿吨,不少地区还处于“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状态。
而当前的经济资源不足和环境污染问题,其深层的原因是资源的利用率不高,使用手段不科学。只有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要求,通过更有效的资源使用手段来提高单位资源的生产力水平,才能逐步降低对资源的过度依赖,把对环境的影响水平控制在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经济社会可承受的范围内,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从经济体制改革看
未来10年中国经济转型与改革将进入新的历史性转折期,公平与可持续的实现取决于改革的实质性突破。舆论普遍认为,2012年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元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是当前乃至今后更长时间的工作重心。经济要转型和发展,民生要注重和提升,就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破解各种发展的难题。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时提出,能积极促进中国的经济转型,真正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水平。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纵观人类发展理念的演变,大致先后经历了现代化理论的单纯经济发展观,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这些发展观对如何实现发展都做了有益的探索,但它们要么只关注人和自然的关系,要么只关注人和人的关系,始终无法正确解决自然观和社会观的辩证关系。因此,现实的后果是人和自然、人和人关系的不断恶化。作为新型文明形态的生态文明把人和自然的关系置于人和人关系的基础上予以考察,实现了发展观的根本变革和转换,标志着发展理念、发展境界的根本提升和重大理论创新。
从生态文明理论的当代主要流派看,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开始于西方,形成了三大主要流派,即生态中心论、人类中心论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三种生态文明理论。生态中心论和人类中心论的生态文明理论虽然在具体理论观点上存在分歧和对立,但是它们的共同点是把解决生态问题的根本出路归结为人类生态价值观的变革,即是否坚持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问题。它们这种观点对于人类反思自己的实践后果具有积极意义,但由于拘泥于抽象的生态价值观,而脱离生产方式和制度维度谈论生态问题的根源及其出路,最终无法找到解决生态问题的现实途径。尽管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注到资本主义现代化对于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生态学马克思的生态文明理论坚持从生态价值观、生产方式和制度批判的统一来找寻生态危机的根源和解决途径,由于时代主题的限制,生态文明问题在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可能得到充分的论述。但是,他们关于人和自然、人和人关系的论述,为我们当前思考生态问题提供了科学方法论。
如今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把人和自然关系问题置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多维视角的基础上予以解决,找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之路。这不仅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而且抓住了生态文明建设中如何实现人和人关系的协调这一核心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和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