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横断历史研究:1994~2011
作者简介:衣新发,胡卫平,李骏,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师范大学 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心(西安 710062);赵倩,珠海市香洲区广生小学(珠海 519000)。
内容提要:在我国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过程中,1600万的教师群体是最主要的依靠力量。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教师整体素质发展的重要基础,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发展水平。关心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影响因素、为教师的心理健康营造良好的制度、政策环境和氛围,是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在过去几十年中国教育稳步发展、改革步伐不断加大的条件下,中国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趋势如何、教师群体最突出的心理问题是什么?这是关注教师心理健康状况首先要明确的基本问题。基于227篇以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心理健康测评工具的实证研究报告,获得了1994—2011年18年间230组共88500位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数据。横断历史的元分析(cross-temporal meta-analysis)研究结果反映出中国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年代变化趋势::(一)整体而言,世纪之交的18年间,中国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所下降;(二)18年间,中国教师在“焦虑”症状方面变化最大,而在“躯体化”方面变化最小;(三)18年间,中国教师在“恐怖症状”方面问题最轻,而在“强迫症状”方面所表现出的问题一直突出。
关 键 词:中国教师 心理健康 SCL-90 横断历史元分析
一、中国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现状
要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所规划的一系列重要战略目标,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重要的先决条件之一。教师的心理素质,尤其是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教师整体素质发展的重要基础,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发展水平。在过去几十年中国教育稳步发展、改革步伐不断加大的条件下,中国教师的心理健康有什么样的变化趋势?是越来越好,还是有所降低?应该如何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上述问题是我国教师、家长和学生,以及教育行政部门、教育和心理科学研究者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进一步推进教育领域相关工作的必要基础。
(一)有关中国教师心理健康的争论
林崇德等研究者(林崇德,李虹,冯瑞琴,2003)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个人的主观体验,既包括积极和消极的情绪情感,也包括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核心是自尊。国际上心理健康的标准测评工具之一是SCL-90(the Symptom Checklist 90),其中文名称一般为“90项症状自评量表”,该量表在临床研究中应用广泛。SCL-90测查内容包含较为广泛的精神症状学变量,如思维、情感、行为、人际关系、生活习惯等。具体维度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9个因素。个体在该量表测查中所得分数越高,就表明心理方面越不健康。
我国对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使用的工具多为SCL-90,但这些使用同一测评工具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却有较大的差异。较多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差,低于常模或对照组,心理问题较多。例如,胡卫平等研究者采用SCL-90对山西省282所学校3352名中小学教师进行的心理健康调查(胡卫平,马玉玺,焦丽英,汪华英,2010)发现:山西省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全国成人。其中,34.9%的教师存在轻度心理问题,12.4%的教师存在中度心理问题,2.2%的教师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李玉荣(2006)调查了528名初、高中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发现,中学教师的总均分及各因素得分都高于常模,说明中学教师心理健康总体状况较差;一项以363位高中教师为研究对象的调查(刘亚丽,王瑶,2008)发现,除“人际敏感”一项外,其余8项均高于全国成人常模,且与常模均有显著差异,其中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与常模有极其显著的差异,所测被试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不佳,低于全国常模水平。王蕾(2006)测查了203名高校教师的SCL-90相关状况,也发现与全国成人常模比较,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要低于一般人群,尤其表现在强迫、人际敏感、恐怖、偏执几个方面。
然而,也有研究表明,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是好的。例如,张蕾和孙凯基(2001)研究1117名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后发现,教师9项SCL-90心理指标中,只有“躯体化”一项高于国内常模,其它8项均无显著差异。在对高校255名教师SCL-90测查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杨贵英和李国辉(2008)发现,除“强迫”因素分高于常模外,其余因素得分较常模低,而且除“躯体化”外,全部达到统计显著水平,表明此次调查的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而言较全国常模良好。此外,一项以228名中学教师为对象的SCL-90研究(张永华,孙宁,李迎春,张志芳,2002)发现,除“躯体化”因素得分高于全国常模外,其他因素得分均低于全国常模,其中除“敌对性”外,均与全国常模存在显著性差异,研究者进而得出结论,认为“中学教师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全国常模”。上述研究因所使用样本局限于某地或某一学段的教师,加上不同的研究所参照的常模标准有所不同,故而使得结论方面有较大差异,无法得出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究竟如何的可靠结论。但是这些研究所取得的样本都是教师群体的某一个代表性样本,本研究将基于这些研究,通过方法的创新得出有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变迁的较为完整、可靠的图景。
(二)现有的元分析方法及其局限
对于上述研究结果和结论方面的争议,一般心理学领域是运用元分析的方法来解决。元分析作为一种对已有研究系统梳理的研究方法,是由Glass正式提出(1976)的。元分析通过对众多单个研究结果进行综合的统计学分析,可以得到一个更加具有普遍性的结论。主流的元分析方法是通过计算效果量(effect size)来实现的。效果量计算所常用的统计指标为d, Cohen首先提出了d的计算公式,后Glass等对其补充完善(辛自强,张梅,2009),其公式为:d=(Me-Mc)/SD,其中Me为实验组的均值,Mc为控制组的均值(通常量表的常模分数也可视为控制组分数),SD为两组的共同标准差。针对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的状况,目前已有了5项元分析研究(孙乐芩,冯江平,林莉,2007;廖畅,2008;张积家,陆爱桃,2008;张艳丽,2009;高学锋,李朝旭,2008),但这几项研究的结论并不一致。例如,有的研究发现,我国大学教师SCL-90测量的大部分因素与全国常模相比无显著差异(孙乐芩,冯江平,林莉,2007;廖畅,2008),但另一项研究指出“高校教师心理不健康检出率最高”(张积家,陆爱桃,2008);有的研究者得出“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常模水平”的结论(廖畅,2008),有的则认为,我国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总体情况并不严重(张艳丽,2009;高学锋,李朝旭,2008)。
虽然传统的元分析方法有一定的优势,能够在缺少原始数据的情况下系统整理以往相关的大量研究,从而得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但在心理学甚至整个社会科学领域中,这种方法的运用还是非常有限的(辛自强,张梅,2009)。这主要是因为元分析本身的局限性,例如对已经发布的研究结果依赖性大,研究结果的整合会受到文献质量和数据来源的影响。此外,传统元分析方法中涉及有关样本年代的问题,不同年代的元分析结果会有差别(辛自强,张梅,何琳,2012)。许多元分析的研究结果都证实了数据收集年代与研究结果存在关联。如一项研究(罗国忠,冯江平,孙乐芩,2007)发现,年代可以解释16PF问卷中“忧虑性”这一特质50.7%的变异情况,还可以解释“紧张性”这一人格特质48.5%的变异。正是因为这一原因,本研究将运用新的元分析方法——横断历史研究方法探讨教师心理健康随年代而变化的情况。
(三)横断历史研究
美国学者Jean M. Twenge教授提出了一种与以往不同的元分析技术——“横断历史的元分析”(cross-temporal meta-analysis),国内学者辛自强等将其称为“横断历史研究”(辛自强,张梅,2009)。这种方法使用的是横断研究的“设计”对较大跨度时间、时代(或历史发展)范围内有关心理变量的变化做元分析研究的方法。这里的“设计”并非如个体发展的横断研究那样预先构造好了方法,而是“事后追认的”,即将孤立的研究按照时间顺序加以连贯,从而使得已有研究成为关于历史发展的横断取样(辛自强,池丽萍,2008)。该方法的独特之处在于,以时间为纽带,将相应的心理量和社会指标相联系,探讨出生组效应背后的社会变迁因素,其作为一种特殊的元分析,在描述个体的心理量随年代变化趋势的同时又向前迈了一步。Twenge已经采用这种方法研究了某些心理变量,如人们对妇女的态度(Twenge, 1997a)、男性和女性特质随年代变化的现象(Twenge, 1997b),并以传统的“出生组效应”(birth cohort effect)来描述这种现象。出生组不仅代表个体的出生日期,更重要的是它说明了由此决定的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体成长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出生组效应能反映历史和文化的变化,因此,它可以被认为是除传统的遗传和环境因素之外对个体的个性特征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Twenge, Campbell, 2001; Twenge, 2001a; Twenge, 2001b; Twenge, Zhang, Im, 2004; Twenge, Im, 2007)。
辛自强等人引入和发展了这种研究方法(辛自强,池丽萍,2008),并用于中学生心理健康(辛自强,张梅,2009)、应对方式(辛自强,刘春晖,张莉,2008)和焦虑(Xin, Zhang, Liu, 2010;辛自强,张梅,何琳,2012)等方面的研究。他们认为横断历史研究可以描述在时间演进的过程中某一心理变量的变化过程,也可以通过考察心理变量与社会指标的关系解释社会变迁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并用滞后分析思路来说明这种影响的性质(辛自强,池丽萍,2008)。辛自强等人所做的研究主要针对的是未成年人或学生群体,中国成年人不同职业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随着时代的变迁出现了哪些变化?为回答这一问题,我们于近几年研究了中国铁路工人(衣新发,刘钰,廖江群,窦东徽,彭凯平,2010)和中国军人群体(衣新发,赵倩,蔡曙山,2012)的心理健康变化趋势。结果发现,从1988年至2009年,中国铁路工人的心理健康发展趋势相对平稳,而中国军人则从1990至2007年表现出越来越好的心理健康水平。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领域在以往的20年时间里不断推进了改革,教师群体是教育改革所依靠的根本力量,有必要考察在改革过程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变迁情况,因为教师们健康的心态是改革顺利推进的重要基础之一,也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心理资源。以往的研究发现(辛自强,张梅,2009)中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值得关注的是,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是否也有类似的逐年下降的趋势。已有的实证研究结果与常模结果有一定的差异,故而有必要通过新的方法来考察教师群体心理健康的变迁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