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必荣
【作者简介】董必荣(1971-),男,管理学(会计学)博士,南京审计学院会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智力资本会计,江苏 南京 210029
【内容提要】文章系统介绍了无形资产监视器、斯勘迪亚导航器、智力资本评级、丹麦智力资本报告指南、欧盟智力资本报告指南等几种典型的智力资本报告模式,分析认为智力资本报告目前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存在目标定位模糊、报告内容不确定、缺乏系统的理论依据以及没有成熟统一的编制方法和报告方式等诸多问题。
【关 键 词】智力资本/智力资本报告/报告模式
近年来,智力资本报告在发达国家实务界得到了快速发展,也受到了部分国家政府部门和国际组织的高度重视。然而,迄今为止这一问题却没有引起我国实务界和政府部门的重视,仅有少数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有限的关注。有鉴于此,本文将对国外企业的智力资本报告基本模式及其现状进行系统介绍与评析,以期为我国知识密集型企业智力资本报告的构建提供有益参考。
一、国外企业智力资本报告的兴起
随着知识经济不断发展,智力资本在企业总资产中所占比例日趋提高,并逐渐成为企业价值和竞争位势的关键驱动因素,智力资本信息也逐渐成为企业外部的各类利益相关者共同关心的企业核心信息。然而,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传统财务报告却只适合反映和报告企业的有形资产信息,难以有效地反映和报告企业的智力资本信息。智力资本信息披露的不足不仅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提高投资者的投资成本,还会导致内部人获得额外收益、投资者对资本市场信心的丧失,甚至会进一步妨碍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导致智力资本密集型企业无法及时获得足够的资本支持,影响智力资本密集型企业的健康发展。[1]
为了促进智力资本信息的有效披露,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学者、学术性团体和知识密集型企业开始研究智力资本的计量与报告问题,希望企业通过智力资本报告的方式对外系统传递智力资本信息,以弥补传统财务报告的不足。为此,西方学术界和实务界先后提出了Intangible Assets Monitor、Skandia Navigator[TM]、IC-Rating[TM]、IC-Index[TM]、IC-dVAL[TM]等多种不同的智力资本计量和报告模式。[2]与此同时,一些西方知识密集型企业开始尝试编制智力资本报告,并定期对外披露,以弥补传统财务报告在智力资本信息披露方面的不足。1994年,瑞典Scandia公司率先编制并披露了全球首份智力资本报告。随后,其他一些西方知识密集型企业(特别是西欧国家的知识密集型企业)也开始定期编制并对外披露智力资本报告。近年来,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少数知识密集型企业也开始尝试对外编制和披露智力资本报告。在西欧国家,智力资本报告实际上已成为某些知识密集型企业对外报告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为了规范和指导智力资本报告的编制,一些国家的政府部门和国际组织开始介入智力资本报告的编制。在与多个企业合作研究的基础上,丹麦政府于2000年出台了全球首份智力资本报告指南——“A Guideline for Intellectual Capital Statements”,并于2003年发布了新的智力资本报告指南“Intellectual Capital Statements——The New Guideline”(通常简称为“Danish Guideline”)。20世纪90年代后期,欧盟先后启动了Meritum、MAGIC等多个研究计划,在总结欧盟各国企业(主要是西欧企业)智力资本管理和报告经验的基础上,于2002年发布了智力资本报告指南“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and Reporting on Intangibles(Intellectual Capital Report)”(通常简称为“Meritum Guidelines”),并于2008年进一步出台了European ICS Guideline(2008)。与此同时,北欧创新中心(Nordic Innovation Centre)也启动了有关智力资本计量与报告的研究计划,并于2001年、2003年、2006年出台了多份智力资本管理和报告指南。此外,德国于2004年发布了“Guideline on the Preparation of an IC Statement”,澳大利亚于2005年发布了“Australian Guiding Principles on Extended Performance Management”,日本分别于2004年和2005年先后发布了“Guideline for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formation Disclosure”和“The Guideline for Disclosure of Intellectual Assets Based Management”。[3]
二、国外企业智力资本报告的主要模式
智力资本报告目前在国外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多种不同的智力资本报告模式先后被提出并被实务界采纳,在所有这些智力资本报告模式中,以下几种智力资本报告模式影响最大,也最为典型。
(一)以无形资产监视器为基础的智力资本报告模式
无形资产监视器模型(The Intangible Assets Monitor,通常简称IAM)是由Karl Erik Sveiby于20世纪90年代构建的一种无形资产计量和报告模式。该模型将企业的智力资本(或无形资产)分为员工能力、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三个组成部分,并从成长、革新、效率和稳定性四个方面为每一类智力资本设计出一系列的计量指标体系,以系统反映和报告一个企业在特定期间所拥有的智力资本及其动态变化情况。无形资产监视器模型被提出以后,很快就被实务界的企业广泛应用,并对后来其他智力资本报告模型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4]
依据无形资产监视器模型编制的智力资本报告一般非常简单,报告内容就是一张如表1所示的无形资产监视器表,为了便于使用者理解和应用,通常在表后对所使用的相关指标进行简要的界定。因此,依据无形资产监视器模型编制的智力资本报告一般都很短,不会超过两页。目前发达国家很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