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招生简章 | 本站公告 | 管理学文选 | 经济学文选 | 最新资讯 | 校园风采 | 学校介绍 | 师资介绍 | 招生问答 | 博士论坛 | 论文资料库 | 学历查询 | 在线报名
北京师范大学在职博士班网上同学录总览  |  第一期在职博士班  |  第二期在职博士班  |  第三期在职博士班  |  第四期在职博士班  |  第五期在职博士班  |  第六期在职博士班
第七期在职博士班 | 第八期在职博士班 | 第九期在职博士班 | 第十期在职博士班 | 第十一期在职博士班  | 第十二期在职博士班  | 第十三期在职博士班  | 第十四期在职博士班
北师大在职博士网工商管理文选 → 正文

中小企业集群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北师大在职博士网      2012-11-09       来源:《企业改革与管理》

  20世纪中叶以前,理论界盛行一种说法,大企业才具有效益。规模成为效益的代名词。企业大型化成为经济发展的内容。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小企业不但没有像某些经济学家预言的那样消失,反而以集聚的组织形式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并在就业、技术创新、出口、调整产业结构和抬升区域经济竞争力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集群的产生、发展其实是生产集中与分散均衡作用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本文就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中小企业集群现象及其存在机理、发展前景试以论述。

  集聚经济理论是近代区位理论奠基者阿尔弗雷德·韦伯在《区位纯粹理论》(1909)一书中最早提出来的。集聚经济理论主要研究区域内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企业的组合,以及这些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与分散的经济合理性问题。它们通常集中于相同或相邻区域,通过专业化分工产生直接经济利益和溢出效应。中小企业群的发展有利于培育竞争市场,机制灵活的中小企业群在市场经济环境里已逐渐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中最活跃、最具潜力的经济成份,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一、中小企业集群的内涵和实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威廉姆森和理查德·尼尔森分别指出,在企业和市场这两种基本的制度形式之间还存在着“组织间协调”或“中间性体制”,也就是一些组织通过战略联盟等形式形成集群以获得外部经济。单个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实力弱,难以与大企业抗衡,但可以结成“中间性体制”,既能获得外部经济效果又能获得集体竞争优势,以整体力量与大企业竞争。所谓的企业集群。就是指一组彼此独立自主,但相互之间依托于资源共享和互补、专业分工和协作等特定关系,组织结构介于纯市场和层级组织两种组织之间,在地理上靠近的多个企业,其主体是中小企业。“企业集群”在各种参考文献中也有多种称谓,可称为产业集聚、新产业区、企业网络等,由于企业集群中大多是中小企业,因此亦可被称为中小企业集群。

  国内外发展经验表明,中小企业在确保地区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分散金融风险、实现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等方面,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统计,全国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占全部注册企业总数的90%,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和实现利税分别占全国的60%和40%左右,流通领域中的中小企业占全国零售网点的90%以上,中小企业还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和60%的出口额。无论从工业总产值比例或增加值比例来看,中小企业均高于大企业,中小企业的单位资金效用率也明显高于大企业。正因如此,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在政策上积极采取措施以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意大利的发展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一个典范:意大利产业集群的最大特点就是成百上千个同类产业和相关产业的中小企业集聚在一个城镇。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意大利素有“中小企业王国”之称,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企业规模之小都是其他工业化国家不能比拟的,意大利工业企业平均从业人数仅为4.3人。企业规模是日本的1/4,德国的l/3,不到美国的1/3。如意大利普拉特纺织品集群中,分布着8500家企业,而职工总数只有46000人,平均企业规模只有5.4人。然而正是这些中小企业通过产业集群的方式,才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力。

  二、中小企业集群生存和发展的理论动因

  1.保罗·索尔曼的“生态空间”理论阐述了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可能性。索尔曼认为,企业之间的竞争恰如自然界中不同物种之间的竞争一样,弱者和强者有着不完全冲突的生存空间,中小企业可以选择某些细分市场作为自己的生存空间并发挥自己的专长,做到以小胜大。

  2.“规模经济”理论论证了中小企业集群的竞争力。马歇尔认为,有两种途径可以产生规模经济:一是依赖企业之间的合理分工和联合,合理的工业地区分布以及企业的经营规模,并称其为“外部经济”:二是依赖于个别企业对资源充分有效的利用、组织和经营效益的提高,称其为“内部经济”。在“外部经济”中,马歇尔其实是强调规模经济并非来自生产规模的简单扩大,而要依赖于“组织的改进”,这就是企业集聚。外部经济使得企业可以通过企业间的聚集、分工、合作、共同利用区内资源而提高企业生产效率、节约经营成本、扩大经营效益。

  3.“交易费用”理论推动了中小企业集群的扩张。科斯在其著名论文《企业的性质》中指出:交易费用的存在是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外部企业内部化,市场交易内部化,可以相对有效地排除外部交易的不确定性。而当企业超出了其合理规模,交易成本就会提高,企业就不会再把异体企业内部化,而是将某些企业外部化,通过各种纽带和它们保持密切联系,这样企业既节约了交易费用,同时又仍在一定程度上享有一体化组织规模、范围和分散风险的经济性,这就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小企业集群化。

  三、中小企业集群对提升区域竞争力的作用

  1.提高区域竞争优势。麦克·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提到,一个国家的最终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主导产业本身,还与其供货商和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集群化最直接的一个结果便是同一产业及其供货商和相关产业的中小企业在地域上的集聚,积极发展形成优势产业群,提高区域企业之间的响应度,增强区域的竞争力。

  2.带来区域经济的外部效应或外溢效应。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外部性主要表现在共享公共资源、技术管理方法快速扩散、市场集聚和辐射作用等方面。在基础设施、产品原料服务体系、信息服务方面,许多同类企业甚至完全不同的企业有许多可以共享的资源,利于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反映在地域空间上则易于形成较强的扩散效应。

  3.提高区域创新优势。波特认为:企业集群获得竞争优势的来源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彼此接近,会受到竞争的隐形压力。而不甘落后的自尊需要和当地高级顾客的需求,迫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由集聚带来的有效的竞争压力,既加剧了竞争,又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二是强烈的技术吸纳能力。由于地理上接近,业务联系紧密,信息交流快捷,市场上任何一个具有潜力和市场前景的重大技术创新,集群内企业几乎都会同步吸纳消化这种创新成果,企业通过这种快速学习和模仿有利于实现自身的更新和升级。三是健全的服务体系。随着集群区域的发展、壮大,除了生产企业集聚外,还汇聚了大量的服务企业以及提供研究和技术性支持的机构,如管理咨询机构、技术开发机构、行业协会等,这些机构对加强技术的研发、交流和扩散。对区域内企业技术进步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4.提高区域资源整合的优势。同类企业在某一地区的集聚将使集群内企业大大增强对本地资源的整合能力,提高对资源的利用效率。在对资源的整合、利用中,信息的作用不可低估。企业集群能够创建获取专门信息和知识外溢的便利条件。市场信息的迅速反馈与传递,是企业发挥其灵活资源整合机制的前提。市场信息可以使企业洞察市场环境的变化。捕捉有利的市场机会,以便及时调整产品结构,避免或降低因市场变动造成的损失。企业集群内,众多企业与服务单位和政府机构群聚在一起,共同构成一个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由于地理邻近与相互信任,有关产品、技术、竞争等市场信息就可以在集群内企业间迅速集中和传播,且成本很低。集群内的企业利用这种“网络”关系,能在竞争、合作、协作中提高群内企业的资源整合优势、应变能力和自身的竞争力,这无疑会优化区域的资源配置结构。

  5.增强区域对负面效应的规避能力。由于集群内企业拥有共同的利益,当个别企业的欺诈行为和败德行为损害到群体利益时,将受到集群整体的反对,从而大大降低群内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和环境污染等外部不经济行为,当区域内多数集群逐步规范各自的经济行为后,区域对负面效应的规避能力会整体增强,区域的运行效率亦随之提高。

  四、中小企业集群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分析

  1.产业集聚不明显。在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集群,其专业特色并不突出,企业集聚推动的产业集聚效果不明显。表现为集群企业中同质企业的数量偏少,集群内各行业的企业都有,这是导致我国大部分地区企业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和竞争力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是推动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有效形式,但目前我国各种类型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遍地开花,缺少产业特色。

  2.企业集群内部的过度竞争,降低了集群的信誉。集群的重复构建导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更为严重的,可能导致集群的退化甚至毁灭。由于集群内部缺乏必要的组织度和协调能力,有时造成集群内企业同质产品过度竞争,企业出现压价竞销、仿冒、偷工减料、降低质量标准等恶性竞争局面,影响集群整体的竞争能力。另外企业集群的重复构建主要表现在区域间的重复建设,同样的产业在全国很多地方都形成集群,根本没有考虑到各地的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及服务体系是否有利于集群的发展。

  3.投融资机制尚未根本建立,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由于产业层次低及社会信用保障机制尚未完善,中小企业向银行直接融资难度大、成本高、风险大,想通过上市进行融资的难度更大。此外,风险投资机制缺乏,尚无充足的风险投资资金促进产业的技术创新。

  4.产业集群内部未构成互动网络。一些地方政府未积极促进各主体间互动网络的建设,企业聚集的直接原因仅靠区域优惠的土地和税收政策,多数企业小而分散,分工协作困难,企业间未自发形成专业化分工、既竞争又协作的网络关系,企业间及其与支撑机构间缺乏有效的合作,集群柔性专精的特点和区域产业整体功能不能体现,产业群战略难以制定和实施。

  五、推进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对策

  1.促使企业群向规模化、专门化、协作化方向发展。首先,扩大产业群规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城市化进程,加快生产要素和产业链聚集,增强区域产业自身实力和辐射强度,进一步加速产业集聚,实现规模经济。第二,突出地域特色。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的专业技术、人文与体制环境及基础条件,发展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并独具地域特色的产业,并突出产品的差异性。第三,实行专业化分工与合作。促使企业间进行广泛、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建立既专业化分工又相互促进的产业网络体系,提高企业间、企业和相关支撑机构之间的合作效率,使企业间获得既竞争又合作的双赢,通过聚集经济与乘数效应带动区域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整个区域经济持续发展。

  2.广拓融资渠道,促进企业群资本集聚。政府应放开行业投资准入政策,构筑中小企业发展需要的地方金融体系。通过组建股份制商业银行,同时推行企业财产抵押贷款、组建中小企业跟踪监督机构、建立专门的信用担保机制和企业债权维护机制等措施,放宽对企业信贷的限制,创立集群产业发展基金,拓宽融资渠道,建立“政府宏观指导、企业自主投资、银行独立审贷”的新型投融资体制,促进民间投资向产业群集聚。

  3.完善信用体系,加强法制建设。一方面既要建立信任保障机制,树立以信为本的商业道德规范,又要建立市场监督评价体系,通过行业组织,规范产品质量标准,建立质量监督体系,加强行业自律,形成自我监督、公平、有序竞争的新秩序,坚决维护地区产业信誉。另一方面要给当地政府立法自主权,使其能因地制宜地建立并完善地方《产业群保护法》,同时加强执法力度,切实保护产业群的合法权益。

  4.依托大企业推动中小企业集群化。现代化的大企业在我国经济运行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政府应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的思路,依托于各区域大企业,拉长产业链条,细化产业分工,带动中小企业集群化。政府要采取措施把联系紧密的小企业纳入体系,增强其根植性,实现优势互补。另外,促进大企业主辅分离,精干主体,把适宜中小企业发展的产品和服务及辅助系统和生活服务系统分离出来,成立各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小企业,按市场要求运作。

  5.建立人才引进和培育机制,提高全员素质。不仅要建立人才市场,吸引区外优秀的专业人才加盟,更要注重提高本地劳动者的素质。通过专业化教育和培训,提高企业员工专业知识与技能,使企业管理者们从创业者转变为管理型企业家。另外,还要培养人们具备现代管理理念和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的精神,创造一个激励、创新、宽容的文化氛围,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通过营造区域集聚优势,不断形成新的企业,促进集群新陈代谢,保持集群的持续竞争优势。

作者:高道香,孙旖旎

 http://lw.zaizhiboshi.com/

(编辑:北师大在职博士网
上一篇:
中德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比较  2012-11-09
下一篇:
莫言学长领诺奖载誉归来,我校师生到机场欢迎  2012-12-14
 
  最新招生简章
  本站通知公告
  在职博士招生问答
  管理学文选
  经济学文选


              学历查询   在职博士网论文资料库   在职博士网文章搜索    学费付款方式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  
官方网站 2006 — 2012 ©  北京师范大学在职博士网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 
地址:(100875)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 北京师范大学新主楼16层
来人报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三街9号嘉华大厦C座607 地理位置图
网址:http://www.zaizhiboshi.com      电邮:[email protected]
电话:010-6296 6863    6297 8448    总机:010-6296 6861   传真:010-6296 6863
     手机:133 6677 6856(方老师)    186 1010 6835(肖老师)
北京师范大学版权所有
京ICP证09008217号

北京师范大学在职博士班老师阅卷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