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生态危机及其解决途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生态问题上的阐述。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中,资本的增长是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无限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将成本外在化。伴随着全球化进程,资本主义的成本外在化也获得了全球向度,在将第三世界国家卷入资本主义全球市场的同时也将生态危机转嫁给它们。中国要坚持人本和生态原则高于资本和市场原则的立场,构建生态文明,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关键词:生态 资本 市场 作者简介:吴宁(1966-),哲学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冯旺舟(198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的一支,是对马克思主义当代发展的一种理论反省,其代表人物有本·阿格尔、威廉·莱斯、约翰·贝拉米·福斯特、安德烈·高兹、詹姆斯·奥康纳等,他们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生态问题上的阐释,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当代的生态危机及其解决途径,赋予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鲜活的现时代内容。“在生态危机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谱系中的理论要比自由主义以及其他类型的主流经济思想更有发言的机会。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拥有能对资本主义矛盾给予阐释的经济危机理论。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能使我们勇敢地面对存在于资本主义与自然之间的矛盾。”①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到了资本和市场对生态及人类本性的破坏作用,对资本和市场进行生态批判成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主题和重要理论特质。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资本和市场的生态批判 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看来,资本固有的无限扩张的本性和自然界发展的有限性严重冲突。资本成为人与自然之间的中介物,它使人与自然都被资本化和商品化,从而扭曲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和交往——人与自然都成了资本增值的手段。资本的血腥和肮脏不仅在于压榨劳动,也在于掠夺自然。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是资本主义与生俱来的破坏性基因,也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动能。自然受到资本的催逼,资本无限制地向自然索要价值,逼迫自然按照对资本增值有用的方式贡献价值。资本将自然当成资源的“水龙头”和废弃物的“污水池”,自然仅仅是资本的出发点而不是归宿。虽然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给人类提供了基本的生活条件,但是由于自然界本身发展的节奏和周期与资本运作的节奏和周期并不一致,为了追求资本的快速增值势必造成对自然界的破坏。资本以剥削人一样的方式剥削、掠夺自然。自然只不过是资本实现自身增值的、没有任何感性区别的原材料,失去了感性和丰富性的自然界可以用一堆抽象的货币(抽象劳动)来交换。如果资本对包括自然界在内的生产条件进行无止境的掠夺,那么必将破坏资本主义自身的生产条件,带来严重的生态危机和经济危机,最后会引发资本主义制度危机。“资本需要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回收,并且确保要有足够的利润抵消风险,并证明好于其他投资机会。……这样一来,资本主义投资商在投资决策中短期行为的痼疾便成为影响环境的致命因素。”②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看来,市场只是作为一种有限的理性工具出现的,其调节作用是通过以生态为中心的生产过程来实现的,其核心作用是在民主管理的基础上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在资本主义市场中,资源保护、再循环和污染的控制由于提高生产率和使剩余价值最大化的驱动而被阻止,这些将大大提高成本。资本主义不可能牺牲企业去保护环境,而是存在着成本外在化的趋向,在市场法则支配下,资本主义企业不愿意把治理环境污染的费用计入生产成本,千方百计地使这部分成本外在化、转嫁给社会。资本主义企业往往考虑的是收益内在化、成本外在化,让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支付环境保护和恢复的费用,把环境成本转嫁给社会、全世界、未来,让全社会、全世界乃至后代人承受因环境破坏所付出的代价。成本外在化的方式有三:将废物转置到他处而又不支付处理费;以开采价购买原料而不支付原料再生所需的代价;使用由共同支出建造的基础设施。这意味着要不断寻找新的废物堆弃地和原料产地,但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扩展到全世界,这样的地方越来越难找了,环保生态运动的兴起阻碍了这些做法。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西方发达国家对不发达国家的掠夺与剥削是造成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无限追求利润最大化而竭力将成本外在化(行为者的行为给他人或社会带来了不利的后果,表明行为者没有承担起自身行为的全部成本,而是将其转嫁于他人或社会)的必然结果,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全球化的必然结果。随着资本主义全球化进程,“成本外在化”也获得了全球向度,产生了“生态帝国主义”,将第三世界国家卷入资本主义全球市场的同时将生态危机转嫁给它们。为了扩大利润,资本主义利用自身的经济、技术、文化、军事优势进行全球扩张,最大限度地占有稀缺的资源,尤其是掠夺第三世界的资源,实行生态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扩张到哪里,生态危机就蔓延到哪里,进而演变成全球性危机。为了给资本扩张扫清障碍,为了把经济增长的环境成本外在化或他乡化,向贫穷的国家和地区倾倒未经处理的有毒废料、工业垃圾就成了资本主义企业的一贯做法。詹姆斯·奥康纳指出,由于资本的本性是自我扩张、无限增长,进而获得越来越多的利润。资本主义的任何机构和活动,其目的都是为了利润。而自然条件本身是无法像资本一样进行自我扩张、无限增长的。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言,即使在本国范围内,要在私有市场结构中将社会和环境成本全部内化也是不可想象的。社会主义国家融入世界性的资本主义市场,不可避免地受到资本和市场规律的制约:一方面,正是资本所支配的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造成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的掠夺;另一方面,资本的全球化运动和资本的国际分工也造成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和转嫁生态危机,从而导致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自然资源占有和使用的利益关系上的矛盾日益突出,既使生态危机呈现出全球化的特点,也日益强化了发展中国家追求发展的诉求与资本追逐利润的矛盾冲突。社会主义国家要真正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从全球和地区两个层面入手。在国际层面,应当着力探讨如何变革由资本所支配的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冲破资本的霸权话语,通过调适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以及民族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不同民族国家在生态上的权利、责任和义务的统一与环境正义的追求;在地区层面,应该立足于维护我国的环境权和发展权,使生态文明真正落实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中。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指出“自然资本化”和“环境资源商品化”是荒诞的“简化主义”手段,自然并不是商品,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简化为单纯的金钱关系,市场在保护自然方面的作用是荒谬的,相反是对自然的极尽掠夺。资本主义工业化带来的生态危机已经威胁到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自然界被商品化的同时也被资本化。自然的资本化意味着自然按照市场价值来估量并通过市场的流通来实现其价值的增值,将自然作为资源来规划和管理,通过市场机制将自然转换成一种资本,其价值只有在不断地利用和流转之中实现。自然的资本化使得自然与社会之间由尊敬和共赢的关系转变成了生产和高效的关系,空间、土地、沙滩、森林、空气和阳光都有了设定价格,成为资本的特定形式。“环境资源的商品化”就是赋予环境资源商品的属性,将环境资源纳入市场体系之中,将环境转化成可以买卖的商品。由于环境资源没有被视为“商品”,没有通过合理的价格在市场上交易,就不能调动或引导各个企业高效合理地利用环境资产,导致各种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和市场的失灵。“环境经济学家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将生态资产转化成可以销售的商品”③,从而在市场体系中很好地规划对环境资产的利用。把自然资源作为商品纳入市场体系中有可能会在短期内缓解生态环境问题,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断扩张的本性,不可能自始至终地按照生态原则来对待自然和组织生产,甚至会加剧矛盾。资本主义纯粹工具性地把自然(内在的和外在的)视为资源库(从原料到遗传信息)或垃圾场,使自然资本化而非自然的人化。“自然资本化”就是将整个自然界及其组成部分视为“自然资本”,将整个地球纳入资产负债表作为资本库,库存整理为可以在市场上买卖的财产,在市场中内化外部成本,把自然转变成为商品交换体系和资本的一部分,“环境危机与其说是市场的失灵,不如说是我们的会计系统的失灵,因为会计系统不承认资本已经包含了所有存在的事物”④。根据经济供求法则,自然并不是在市场上出售的商品,也不是根据消费者个人喜好规则组建起来的市场,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它也不能成为私有财产。⑤“把自然资本融入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体系——即使真的这样做了——其主要结果也只是使自然进一步从属于商品交换的需要。”⑥在福斯特看来,生态环境不能完全地纳入到商品经济的循环之中,因为生态环境的价值是多方面的、整体性的。生态环境所具有的内在价值不能简化为市场价值,也不能简单地用于经济成本和收益分析。反之,如果人们强行给环境物品,如风景优美的海湾、沁人心脾的空气定价,并不有助于环境保护。森林资源遭到破坏,不是因为林业被排斥在市场经济体系之外,也不是因为林木没有标价。其实,森林产品早已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运行着,森林的市场化不仅没有保护该生态系统的安全,反而对其造成了严重的损害。随着自然观变迁的是资本主义的积累历史,这就是奥康纳所说的“自然界本身现实发生的客观异化过程”⑦。资本对自然的重构使自然的相当部分变成了私人空间和单纯的财富形式,于是自然远离人们的生活,人们与自然的接近,必须通过交换形式,以货币为中介。“自然资本化”是一种市场乌托邦观点,忽视了资本是一个自我扩张的价值体系,经济剩余价值的积累由于植根于掠夺性的开发和竞争法则赋予的力量,必然要在越来越大的规模上进行⑧,而地球的有限性是显而易见的。资本不接受自身以外的任何阻碍,只一味追求扩张、进行积累,在维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和维护无休止的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矛盾与冲突。123下一页尾页
北京师范大学在职博士班老师阅卷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