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招生简章 | 本站公告 | 管理学文选 | 经济学文选 | 最新资讯 | 校园风采 | 学院介绍 | 师资介绍 | 招生问答 | 博士论坛 | 论文资料库 | 心理在线 | 学历查询 | 在线报名
北京师范大学在职博士班同学录第一期班 | 第二期班 | 第三期班 | 第四期班 | 第五期班 | 第六期班 | 第七期班 | 第八期班 | 第九期班 | 第十期班 | 第十一期班 | 第十二期班
北师大在职博士网 → 管理学文选 → 正文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背景、政策演进与个案例证

北师大在职博士网      2011-11-12      来源:《改革》

[摘要]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各国都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希望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我国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产业结构升级、经济转型背景下,重庆市应在产业选择、培育方式、发展路径、空间布局、扶持政策等方面做好谋划,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这种增长主要是依靠要素投入和环境容量的“外延性增长”而非靠技术进步驱动的“内涵性增长”。面对经济增长的压力、资源环境的约束、科技创新的需求,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同时,世界各国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都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努力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因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客观需要。在此,在梳理文献基础上,分析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时代背景,解析我国地方政府的政策趋势,并以重庆为例进行剖析。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是我国在“十二五”时期重点发展的产业。但就中央决策层面而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经历了较长时间的理论研究和政策论证过程。现就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轨迹以及学术界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简单梳理。
  
  (一)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轨迹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最近两年才提出的一个概念,而这一概念最初在政府文件中的提法是“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2009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国务院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首次正式提出“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要求“大力支持新能源、生物、新材料、信息等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则是在当年5月的财政支持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
  2010年10月1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这标志着我国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升为国家产业政策。同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又明确指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入了全面启动阶段。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制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也即将出台。届时,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将更加明确、详细。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关学术观点
  
  
国内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本身进行研究,二是对如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探讨。
  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本身的探究,主要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战略意义(包括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作用)、发展历程和发展模式等方面。如朱瑞博、刘芸(.2011a,b)指出,不确定性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时期最突出、最典型的本质特征。对于新兴产业的战略意义,主要从微观(企业)、中观(产业)和宏观(国家)三个层面来进行论述。一般认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戴子刚,2010),有利于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赵夫增,2010;刘洪昌、武博,2010),有利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掌握国际竞争主动权(朱瑞博,2010;陈翥,2010)。此外,朱瑞博、刘芸(2011b),郝凤霞(2011)等还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历程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
  对如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主要从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选择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战略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选择方面,一些学者基于温家宝同志提出的三条标准作了深入探讨。刘洪昌(.2011)、王新新(2011)等提出了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原则;贺正楚、吴艳(2011)则更进一步,建议湖南省将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作为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方面,一些文献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我国的政策建议(曾昭宁、魏珍,2011;赵刚,2010;周菲、王宁,2010;柯岚,2011等),而一些文献则针对我国或我国某一个省区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发展政策建议(姚斯杰、谭志雄,2009;周旭,2010等),体现了一种务实的理念。这些文献特别强调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因时、因地、因事制宜,制定适合本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二是重视人才,强调科技创新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核心作用;三是明确划分政府和市场的作用范围,严格限制政府干预的力度。
  
  二、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背景和战略价值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有效途径,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客观要求,也是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
  
  (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有效途径
  
  
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遭受重创。为应对经济低迷、失业严重的严峻形势,世界各国都纷纷出台一系列经济复苏计划,这些经济刺激计划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大对高科技行业的投资力度,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美国政府在金融危机之后将研究开发投入提高到史上最高水平(GDP的3%),试图在新能源、基础科学、节能环保、航天等领域取得新的创新和突破,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回暖。欧盟也以低碳环保产业作为战略突破口,力图通过低碳产业的发展缓解资源和环境压力,并将低碳产业培育为新的战略增长点。
  金融危机同样给我国带来了国内和国际的双重压力。在国内,传统产业遭受重创,很多中小企业由于资金困难而倒闭,造成了就业和增长的巨大压力。在国际上,由于各国纷纷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努力寻找化解金融危机的突破口,这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国内和国际的双重压力使得我国消除金融危机影响、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难度加大。一方面,传统产业本身由于技术含量低,产业附加值低,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大;另一方面,传统产业在金融危机中本身遭受了重创,恢复都存在很大的困难,更难以对经济复苏、实现增长有实质性的作用。在这种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便成为应对经济危机、促进经济复苏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同时,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视角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内在要求。
  
  (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客观要求
  
  
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每一次经济危机都伴随着一次重大的科技革命,而科技革命又必然会导致产业革命,催生许多新兴的产业。近300年来,世界经济曾先后出现了三次大的科技革命,每一次科技革命后都诞生了一些新兴产业,并迅速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现在,世界已经进入第四次科技革命。美日等国家都纷纷推出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努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成果转化为产出,实现高科技的产业化,试图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
  科技革命会催生一些新兴的产业,而这些新兴的产业又会反过来促进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进一步推动科技革命的发展。在科技革命中抓住了机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就等于抢占了国际发展的先机。我国已经错失前三次科技革命的良机,未能抓住机遇发展相关的新兴产业,不能再错失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方面顺应了科技革命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也为科技创新转化为经济成果疏通了道路,并促进了科技革命的进一步发展,为更高层次的技术突破铺平了道路。因此,我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科技革命的客观要求,是顺应科技革命发展趋势的理性选择。同时,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提升国家竞争力、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必然要求。
  
  (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必由之路
  
  
过去的三十多年,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但一直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和环境容量驱动的模式。这种工业化增长模式导致我国产业结构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产业发展长期以来过度依赖廉价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过度发展。随着国际市场要素价格的提高,我国要素市场将受到影响,产业发展所依靠的“人口红利”将逐渐消失,企业将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困境。这种传统的工业化发展模式使得经济增长遭遇了物质资料和生态环境的“瓶颈”。第二,产业发展结构不平衡,有些产业产能严重过剩,而有的产业发展不够,没有形成规模效应,造成国民经济结构畸形发展。发展方式粗放、经济结构不合理带来的副作用逐渐显现,由此积累的体制机制的深层次问题越来越多。
  工业要继续发展,经济要持续增长,就必须改变这种发展模式,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寻找新的产业化发展的突破口。而技术的创新和突破一旦实现产业化,可以使得物质资料在生产要素结构中的作用不断降低,从而为工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因而,产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就在于依靠科技创新实现技术上的突破,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排放,通过新能源、新材料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替代,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发展道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但可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还能够改变目前产业结构不均衡的现状。因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必由之路。
  
  (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虽然我国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但付出了巨大的资源、能源和环境代价。环境的容量总是有限的,资源和能源也会枯竭,因而依靠过度消耗资源和能源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为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传统产业已经基本达到饱和状态,并且由于技术含量低、附加产值少,较难在促进增长方面有突出表现。因而,必须从技术上进行创新和突破,超越传统产业的框架,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投入方面,能源和资源消耗低,并且对环境的破坏程度远远低于传统产业;在产出方面,产品具有很高的附加值,对经济总量的贡献相对传统产业更高;在技术方面,由于科技含量高,拥有技术优势,掌握核心技术有利于提高国家的科技竞争力,抢占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我国必须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地方政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操作上展现出的趋势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领域、政策手段等都作了说明,但各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在把握国家政策主旋律的同时,也各有不同、各有侧重。
  
  (一)在产业选择方面,因时因地制宜,突出地方优势,彰显地方特色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因地制宜,既适合市场需要,又要符合国情需要。由于我国地区间差异较大,新兴产业的选择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自身现有的经济基础和产业结构状况,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完全照搬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一方面,政策缺乏灵活性可能不适应地区发展,出现政策“水土不服”的情况;另一方面,各地不能体现自身的特色,不能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因此,各地政府都本着务实的精神,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对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进行适当的调整,提出本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表1列出了我国部分省份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以江西省为例,江西在光伏、航空制造等产业具有比较大的优势;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新材料等产业具有其他省份无可比拟的技术与资源优势;绿色食品和文化产业是努力推动的产业。基于这样的现实情况,江西省于2009年12月29日审议通过《江西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5年)》,将光伏、风能核电、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航空制造、半导体照明、金属新材料、费金属新材料、生物、绿色食品、文化创意等十个产业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在发展战略上,明确目标,整体推进与重点发展相结合,有步骤、分阶段地稳步操作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一项长期工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这决定我国在发展战略上必须要有一个整体计划,在整体推进的前提下,按照“重点培育”和“加快发展”两条主线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进行分类,有步骤、分阶段重点发展相关的新兴产业。实际上,各地出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也体现出了整体推进与重点发展相结合、发展任务分阶段的特征。
 

  资料来源:根据各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性政府文件整理。
  
  广东省的规划突出了重点发展的思路:2010年以新能源汽车、高端新型电子信息和半导体照明(LED)产业等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突破口,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江西省则按照低碳发展和分阶段推进的思路,制定了2010和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具体指标:2010年重点实施新余和南昌光伏基地、中兴软件产业园二期、南昌和景德镇LED照明产业基地等209个项目;到2015年,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要达到1.5万亿元。而重庆市在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时更是明确地提出了成为全球最大笔记本电脑基地、全国重要现代装备制造基地、长江上游最大综合化工基地,形成最具竞争力的产业格局等具体目标。
  
  (三)在政策扶持方面,强调产业扶持的同时注重需求市场的培育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的初期,基础薄弱,属于典型的弱势产业,必须要政府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进行政策扶持。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可以分为供给方扶持和需求方扶持两个方面。供给方扶持主要是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财政、税收、土地和技术等方面的扶持,一般是针对企业的,传统的扶持政策都属于这一类。需求方扶持主要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的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包括创新商业模式、引导消费需求等。传统的扶持政策过多地强调供给方面的扶持政策,造成扶持政策的“短板效应”。长期以来,国家支持技术密集型产业更多地是从供给侧出发,通过提供公共研发支出和促进产学研合作,以期加快由研究到产品商业化的周期,但在政府有了大量的财政投入的情况下实施结果并不理想。
  当前我国各地在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时,不仅仅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供给方的扶持,还强调从商业创新、市场培育和需求引导等方面进行支持,体现出供给扶持和需求扶持“双管齐下”的政策趋势。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消费市场的成熟,这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需求潜力。各省市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都比以往更加注重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以及由此带来的巨大发展潜力,努力探索建立一些符合地方实际情况,有利于新兴技术推广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商业模式。比如,重庆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投入和运营上,引入了与风险投资联合组建股份的运作模式,增强了产业抗风险的能力。
  
  (四)在发展路径上,将科技创新作为中心环节,重视科技人才的作用
  
  
万钢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不仅要受到市场前景、成长潜力、资源条件、产业结构等要素影响,还受到科学技术创新这一关键要素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化、自主创新技术的进步、产品的推广应用和自主创新政策的落实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前提条件。但不论是技术创新还是技术转化,都要依靠人才。科技人才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目前,我国科学技术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相对较低,技术创新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各省市都强调要依靠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十分重视科技人才的作用。各地在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时,往往利用政策优惠和产业基础方面的比较优势,吸引各种层次、各个领域的人才,尤其是高端技术研发人才和高级企业管理人才,力图通过发挥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基础性、引领性和中坚性作用,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引入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的轨道上来。
  
  (五)在依靠力量方面,立足自身,加强区域合作和国际合作
  
  
各地在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计划的过程中,还体现出一个典型的特征:加强合作。一是与国家的区域发展规划相协调,加强地区间合作;二是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放在国际视野中,加强国际合作。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推进,各地之间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每个省份经济的发展都与临近省份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地区间在经济上的合作。以重庆为例,在国家级《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出台以后,重庆密切加强与四川的合作,整合两地资源,共同发展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庆还与贵州携手进行全面战略合作,双方紧扣重庆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建设和贵州黔中经济区发展战略,携手打造全国省际合作典范。重庆在加强与中国台湾合作,吸引合资企业入渝方面,不仅综合利用了西部大开发政策、三峡库区特殊政策、少数民族地区优惠政策、试验区优惠政策、保税港区政策等,还在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惠台政策措施的基础上,于2009年2月出台八条惠台政策;同时,注重实实在在的服务台胞、维护台胞合法权益。这使台资、台企入渝的势头迅猛,重庆成为台资企业进军西部的“桥头堡”。
  同时,各地出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都强调要放眼国际市场,努力培育国际市场需求,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市场需求。例如重庆提出要建日本产业园,重点加强与日本企业在三个方面的合作:一是配套重庆建设亚洲最大的笔记本电脑制造基地,日本笔记本电脑零部件企业可以往重庆转移;二是欢迎日本企业到重庆建立数据处理中心;三是重庆的化工、钢铁等传统产业与日本企业加强合作。
  
  四、产业结构升级、经济转型背景下重庆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策建议
  

  2011年5月,重庆市出台《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以及《重庆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为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绘制了路线图。这两个指导性、纲领性文件,对重庆市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指导思想、工作思路、体制机制建设、配套保障制度等方面作出了原则性规定。
  
  (一)在产业选择上,整体推进与因地制宜相结合,体现重庆市优势,彰显重庆市特色
  
  
在与国家政策协同推进的前提下,重庆市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按照“放眼全球、科学规划,发挥优势、重点突破,开放引进、无中生有,创新模式、跨越提升,龙头带动、集群发展”的总原则,提出“打造新一代信息产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做大做强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三大优势产业,培育新材料、生物、新能源三大先导产业”,实施“2+10”产业链集群建设方案,建设两个全球重要基地,培育十个“千百亿级”产业集群。
  具体而言,重庆市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上,体现出了以下几个特征:
  1.与国家整体战略协调推进的同时,根据重庆的实际情况作出调整。在总体战略方面,重庆市提出“打造新一代新新产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做大做强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三大优势产业,培育新材料、生物、新能源三大先导产业”。这保证了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与国家层面的整体战略协调一致。
  国务院提出的七大新兴产业领域包含了几十个产业方向,范围比较广泛。但是,重庆市提出的“2+10”产业链集群建设方案没有照搬国务院的发展战略,而是根据自身的情况作出了适当的调整。例如,在生物产业方面,国务院提出要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育种、海洋生物技术及产品等产业。但重庆市在生物育种方面并不具备技术优势,而在海洋生物技术及产品产业上,由于地处内陆而不具备相关的条件。因此,重庆市只将“生物医药”和“生物医学工程”纳入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划,避免了“遍地开花”的局面,体现了一种务实的执政理念。
  2.体现重庆市优势,彰显重庆市特色。就重庆目前的产业结构情况而言,具有三大优势产业:汽车产业、装备制造业和节能环保业。在汽车产业方面,重庆拥有多家大型汽车生产企业,年产200多万辆,发展态势良好,在未来几年可能还会有新的突破。良好的汽车产业基础将为重庆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技术和工业基础。长安集团新能源汽车项目、力帆纯电动轿车项目、恒通纯电动客车项目、隆鑫沃佩电动车项目将使重庆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年产量达到50万辆。装备制造业方面,自抗战时期以来重庆在仪器仪表、特种船舶、机床等方面积累了很强的技术基础,这些产业只要稍加技术创新就能发挥巨大的增长潜能。此外,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由于重庆市近年来大力发展轻轨、城际列车、地铁等交通设施而取得长足进步,并成为重庆的特色产业。在节能环保产业方面,一直以来重庆都走在全国前列,尤其是环保装备制造、垃圾焚烧发电等技术更是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在低碳环保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节能环保产业一定要优先发展,实现“低碳经济、绿色增长”,才能在积累的市场竞争中抢占战略制高点。因此,按照体现重庆优势、彰显重庆特色的原则,重庆市已经将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装备、环保装备、仪器仪表等产业纳入十个“干百亿级”产业大集群中。
  3.促进解决就业问题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许多传统产业劳动力就业已经达到饱和甚至出现了排斥劳动力的现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要考虑对地区社会发展和稳定就业的权衡,要有助于促进产业实现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且能够创造出大量的新的就业岗位,进而全面提升当地的就业吸纳能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方面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进行技术研发,另一方面需要大量的生产者将技术转化为现实的产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会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消化重庆市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大量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解决社会就业压力问题。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还会间接地扩大相关产业的劳动需求,促进就业。在长期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必然会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
  
  (二)在培育方式上,以传统产业为基础,推动转化.注重引入
  
  
重庆市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方式上,以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为基础,努力促进高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并通过引入新兴产业领域大型企业将现有企业融入新兴产业链中。
  1.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重庆市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推动老工业基地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为基础,将高新技术应用于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在运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方面,重庆市强调突出智能化、绿色化、信息化技术发展导向,在机电装备、冶金及材料、化工等传统产业领域,以智能制造与装备、绿色制造与再制造、制造业信息化为重点,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实施科技、标准与产业同步发展示范工程,推动技术标准创制和流程创新。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重庆市在两年的时间内关闭了12个小钢铁厂并将其产能集中到重钢集团,之后通过重钢集团的环保搬迁进行技术升级改造和产品更新,顺利实现了重钢集团的战略转型。另外,重庆市以往的化工行业特别突出天然气化工而忽略了石油化工,目前也引入了石油化工产业,并将化工产业链从百亿级延伸至干亿级。
  2.高新技术产业化。以高新技术产业化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要有丰富的科技资源,二是要有技术转化的平台。相对发达省市而言,重庆市的科技资源并不丰富;而在短期内,科技资源的数量是基本稳定的。因此,重庆市从技术转化平台建设方面入手,推动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进程。一是打造两江新区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科技成果转化高地,建设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对科技资源共享、技术交易、科技成果转化等起到助推作用。二是建设科技创新基地,推动产业化支撑基地的成长,建设一批为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成套成熟的先进工艺、技术、装备和新产品的产业化基地。三是打造科技示范园区,加快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服务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企业孵化。这些措施都为技术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利用各种政策优势,引入新兴产业。重庆市在“二战”期间作为国民政府的战时陪都,积累了较强的工业基础。在仪表仪器等产业方面,重庆市具有很强的优势,并且产能潜力较大,配套能力很强。综合考虑各方面的优势,重庆市依托各个行业的骨干企业,实施“百干名品”工程,将自主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和品牌效应的高新技术企业。在笔记本电脑产业的发展方面,重庆市依靠产业政策和财税政策优势,积极引进计算机整机制造行业的知名企业,力争在两路空港保税区和西永综保区形成1亿台生产规模:依托本市综合配套生产能力方面的优势,加快建设与笔记本电脑产业原料供应基地,实现笔记本电脑行业绝大部分零部件由本地企业配套生产。同时,重庆市还努力发展物流业,优化物流服务,降低笔记本电脑行业的物流成本,为将笔记本电脑产业打造成为重庆市的新兴支柱产业创造条件。
  
  (三)在发展路径上,主要依靠科技创新,重视人才的作用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不仅体现在产业领域“新”,还体现在技术水平“新”,而技术“新”则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别于传统产业的关键标志。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是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源泉,没有雄厚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实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就会受制于人。当然,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可以通过技术引进解决关键技术的问题。但是,引进技术不能代替自主创新,没有技术创新的引进只能导致技术依赖。因而,重庆市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上,强调主要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促进“重庆制造”向“重庆创造”转变。
  2006~2010年,重庆市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年均增长速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连续五年保持在全国第12位,西部第2位:取得了诸如家蚕基因图谱、治疗性乙肝疫苗、超细电子级玻纤等重大科技突破成果。虽然在过去的几年中,重庆市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很多制约因素,重庆市采取了很多措施予以弥补。
  在科技战略的研究方面,重庆市努力促进科技管理机制的创新,推动科技工作的目标管理、战略管理和统筹协调,并加强科技战略研究,发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以及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本地高校的科技资源优势,对重大战略决策进行研究和论证,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在科技资源的统筹安排方面,加强科技资源综合统筹,实施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示范工程,统筹科学研究、技术研究、工程化研究和产业化支撑,实现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在科技评价体系方面,建立分类评价体系和第三方独立评估制度,加强科技评价人才队伍建设,形成科学合理的科技成果评价管理制度。
  在科技资源方面,针对科研机构、科研经费和科研人才都相对缺乏的情况,重庆市密切加强与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的技术合作,推动“两院”在重庆设立分院,并引入国内创新型大企业、跨国公司的技术研发中心和各类国家级产业技术研发机构,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平台。同时,重庆市还实施各种高端技术人才引进计划,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此外,重庆市还实施了创新基础工程和科技专项工程,围绕“2+10”产业链集群,建设一批自主创新基础平台,形成自主创新物质支撑体系,并滚动实施12个重大科技开发转向,突破一批关键技术,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例如,为促进集成电路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推动新一代信息产业的发展,重庆市通过国际半导体学院和重庆大学集成电路设计学院大力培养集成电路人才。
  
  (四)在战略空间布局上,充分发挥开发区的作用,引导产业集群的形成
  
  
重庆市按照“集群发展、功能耦合、集聚增量、调整存量”的思路,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双核带动、一环多点”的空间布局。即:强化引领带动,将两江新区、西永微电园打造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集聚区;沿主城外环,依托高新区、经开区和特色工业园区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环形发展带,同时在有条件、有优势的6大区域性中心和工业强区,引导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点状发展,形成一环多点的产业布局体系。
  所谓“两核”是指两江新区和西永微电园。两江新区引导建设国家级交通装备、新能源及环保装备基地,国家信息产业基地重点集聚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研发总部及国家高技术服务产业基地,国家级仪器仪表产业基地,国家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航空产业基地,云计算、物联网示范基地等。西永微电园区引导建设全球最大的电脑及核心部件研发制造基地,全球数据服务中心,亚太地区最大的通讯设备及系统研发生产基地,国家级高端集成电路生产基地,国家级软件及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国家IT产业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基地。一环包括高新区、经开区、西彭、江津、建桥、壁山、花溪、同兴等特色工业园区,由于这些园区主要位于重庆市“外环”经济带,又统称为“一环”。这些园区主要发展新一代信息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多点主要是万州、涪陵、长寿、合川、永川、荣昌、万盛、大足、綦江等重点区县工业园区,这些园区主要以“专、精、特”为特征,引导发展化工新材料、笔电配套材料、光伏产业、光电元器件、通讯设备制造、特种船舶制造、生物制品、现代中药、中兽药、化学药、节能环保等,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五)在扶持政策上,形式多样,并协同推进配套制度建设
  
  
不确定性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期最突出、最典型的本质特征。因此,政府必须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初期给予大力的扶持。重庆市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政策,形式多样,呈现“多管齐下”的特征;同时,还加强相关配套制度的建设,以使扶持政策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第一,传统扶持政策与新型扶持政策并重,特别强调金融政策支持。在传统的扶持政策方面,通过财政补贴、政府性融资等形式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并集成国家和重庆市加计扣除、加速折旧、减计收入、所得税减免、税前提取投资风险准备等税收优惠政策,减轻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初期的负担。此外,重庆市还借鉴美国经验,结合“五个重庆”等重大政府投资工程,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府采购力度。在新型扶持政策方面,特别注重金融创新政策,为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融资创造宽松的条件。一方面,通过发展科技担保、产业链融资、知识产权质押等新型融资模式,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同时,引入科技风险投资资金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较大规模的创业投资基金。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金融市场的作用,发挥创投机构在引导投资方面的作用,形成行业创投基金,鼓励企业通过证券交易所上市和场外交易等方式直接融资,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渠道。
  第二,重视供给方面扶持的同时,还注重需求方面的政策支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传统的扶持政策往往偏重于供给方面的支持,但长期来看,这种非均衡的扶持政策由于市场的发展跟不上产业的发展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造成障碍。稳定且有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动力和基本保障。因此,《重庆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新的市场需求”、“完善产业市场培育政策”,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需求的引导。具体而言,推进实施智慧重庆、十城万盏、百城干辆、干院万台、绿色三峡等五大市场培育工程,促进创新产品的规模化应用,以此拓展笔记本电脑、通信设备、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LED、太阳能发电装备,混动、纯电汽车,创新型医疗器械和节能环保产品等市场规模。
  第三,在加大直接扶持力度的同时,更加注重相关配套制度的建设。除了上述针对企业的直接扶持政策外,重庆市还加强了相关制度的配套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施知识产权大战略,加强知识产权法规研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激励科技创新。二是继续推进“五个重庆”建设工程,改善重庆环境基础设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例如,重庆市围绕“畅通重庆”建设工程,发展交通物联网,构建“畅通重庆”科技支撑体系,缓解重庆市区交通拥堵问题。三是大力推进公租房建设项目,为在渝工作人员提供安居之所;同时,围绕主城区公租房建设,展开住宅产业化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示范。四是落实高层次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在个税、医疗、津贴等方面的政策,启动高级人才安居工程,为有突出贡献且长期在渝创新创业的高层次人才创造优越的生活环境。

(《改革》,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黄庆华)
(编辑:北师大在职博士网
 
  最新招生简章
  本站通知公告
  在职博士招生问答
  管理学文选
  经济学文选
经济金融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心理学论文    教育教学论文    哲学政治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医学医疗论文    法律法规论文    传媒出版论文    理科工科论文

           菲律宾太历国立大学、菲律宾国立雷省科技大学、菲律宾布拉卡国立大学博士学位对接  北师大在职博士网在线报名
北师大在职博士申请表下载   菲律宾硕博学位申请表下载   北师大在职博士班在线报名   菲律宾博士学位班在线报名   学费付款方式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   学历查询   文章搜索  

官方网站 2006-2011 © 北京师范大学在职博士网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 
地址:(100875)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 北京师范大学新主楼16层
来人报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三街9号嘉华大厦C座607 地理位置图
网址:http://www.zaizhiboshi.com      电邮:[email protected]
电话:010-62966863    62978448      总机:010-62966861
传真:010-62966863           手机:133 6677 6856(方老师)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学大博研教育科技中心版权所有
京ICP证09008217号
 

北京师范大学在职博士班老师阅卷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