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际化成为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企业发展无法回避的问题,而选择合适的国际化路径是其成功的关键。本文在分析我国企业国际化路径现状的基础上,认为我国企业在进行国际化过程中存在缺乏战略意识和有效的战略设计、不熟悉国外的法律且受政治上的“威胁”、文化整合能力不足、制度性因素等方面的问题,最后本文从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许多企业积极投身于国际市场竞争,拓展对外贸易,发展跨国经营,使我国经济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自1988年到2009年二十二年中,我国出口贸易年均增长率超过同期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由于金融危机及其他因素的影响,2009年的出口总值比2008年略有下降,达到12016.11806亿美元。据商务部国外经济合作司统计,截至2009年底,非金融类企业境外投资额达到433亿美元,同比增长6.5%,为历史最高水平。但是,对于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去,应该选择一条什么样的路径等问题,则一直处于探索之中,在这方面华为、中兴通讯、联想、tcl、海尔、海信、长虹走在了前列,给国内其他企业走国际化道路提供了参考依据。这些公司所选的路径都不是固定的。企业国际化路径包括贸易式、契约式、投资式、战略联盟等,不同的路径会给企业带来不同的收益。企业进行国际化时应该选择何种路径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我国企业国际化路径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我国企业积极探索海外投资和境外加工贸易等多种国际化经营行为,海外投资数量和地域范围迅速扩大,以海尔、联想、长虹、春兰以及我国的大型国有企业为代表的国内企业开始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实践,我国企业增进了跨国经营的能力,并且己经取得了跨国经营活动的阶段性成果。就当前我国企业来说,在进入国际市场时,大部分企业采取贸易路径,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采取投资路径,而采取契约路径和国际联盟进入国际市场的企业较少。
(一)以贸易式路径为主
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还处于国际化的初级阶段,大部分企业主要以出口贸易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从近几年我国对外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的金额就可明显看出。
图1:我国企业贸易式与投资式国际化路径金额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网整理绘制
从上图可以看出我国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仍以贸易式路径为主。投资主体以外贸企业为主,以中化、华润、五矿等专业外贸易公司为代表的贸易型跨国企业,,凭借长期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优势,率先走出国门建立海外生产基地,也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最主要力量。目前我国许多服装、玩具、小五金产品和家用电器产品等企业就是以这种方式进入国际市场的,并且大部分企业的出口还只是间接出口。一些先进的企业己经开始通过国外的代理商,将产品出口到目标市场。
(二)越来越多的企业采取投资式路径进入国际市场
随着我国企业实力的增强,直接投资方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企业的青睐。据商务部统计,2009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5652899万美元。我国企业直接投资在行业分布上,以租赁与商务服务业、采矿业、金融业及批发与零售为主,分别占直接投资总额的36.22%、23.6%、15.45%、10.85%。在区域分布上,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以亚洲、拉美、非洲为主。
(三)契约式和国际联盟式路径利用率比较低
目前,我国企业运用契约进入模式中的许可证和特许经营方式进入外国市场的比较少,对外工程承包和对外劳务合作是我国一些大型建筑企业国际化的基本模式,是自身业务的海外延伸。与国际上大的跨国公司相比,由于我国的国际化企业规模不够大创新能力不够强,所以我国采用国际联盟形式进入国际市场的企业很少。
(四)跨国购并在投资式路径中的比重明显提高
投资式路径分为新建和购并,中国境外投资历来以前者为主,但近年来跨国并购投资所占比重明显提高。如图所示:
与新建相比,购并能更快地进入东道国市场,迅速扩大企业规模,并能充分利用东道国现有的生产经营资源,相对降低境外投资的成本,因此成为许多企业拓展境外投资的重要方式。例如,2005年10月中石油以每股55美元的价格,击败了来自印度和俄罗斯的竞争对手,成功收购了哈萨克斯坦pk石油公司(petrokazakhstan.inc)所有上市股份,交易总额高达41.8亿美元。2007年12月国家电网以296亿人民币(约39.5美元)的投资,赢得菲律宾电网未来二十五年的经营权,这是国家电网公司规模最大的一笔海外交易。
二、我国企业国际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过去几年中,我国企业在国外市场上不断有精彩表现的同时,也间或有企业深陷反倾销泥潭的事件和讯息;中海油并购优尼科石油、海尔竞购美国家电巨头美泰、中集并购荷兰博格等最后都令人遗憾地以失败而告终。其中反映出在企业国际化路径选择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图2: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地区分布(2009年末累计额)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网整理绘制
(一)路径选择缺乏战略意识和有效的战略设计
一些企业对外投资目的不明确,可行性研究不充分。有的企业境外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转移国内已淘汰的废旧设备、享受国家优惠政策,个别企业甚至为了转移国有资产;有些企业投资前期市场调研不细,对市场变化的风险估计不足,造成盲目投资;有些企业不顾自身条件,对外承诺许多项目而不能实现,造成不良影响。咨询大师罗兰·贝格直言:跨国并购失败的中国企业更多的是机会导向,而非战略导向。很多企业想要抓住“买便宜货”的机会,买的都是些已经破产或接近破产的西方企业。
图3:2004-2007年对外直接投资与购并金额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网和商务部网整理绘制
(二)选择的路径往往“水土不服”
随着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企业必须按国际规范、国际惯例来加强海外分支机构的管理。我国许多企业在国际经营扩张中遇到的不少困难以及企业蒙受的损失,主要是源于不熟悉国际惯例、wto规则,不能按国际通行的办法开展经营活动。在对外出口中,国际贸易摩擦和贸易壁垒也与日俱增。在并购过程中,世界上许多国家对外国国有企业并购本国企业采取了抵制态度。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优秀企业海外并购,往往以“经济威胁”、“国家安全”等理由加以反对。目前中国“走出去”进行海外并购的企业大多直接或间接地由国有控股,更是增加了并购的政治风险。2005年,中海油竞购美国第八大石油公司-尤尼科失败的重要原因,就是政治干预。在中海油收购案中,美国国会议员以“能源威胁”、“国家安全”、“掌握核心深海技术”等种种借口,要求美国财政部外资委员会严格审查在这笔收购案中中国政府扮演的角色。美国政界高层同样以“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对中海油收购制造障碍。
(三)企业文化整合能力不足
由于我国企业国际化的范围是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因此在企业实施并购和国际联盟等路径时,各个企业的价值观、经营理念以及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都有很大的不同。文化差异或冲突可能会带来诸多不利的影响,如管理决策的低效率、企业目标的不统一、企业缺乏凝聚力、管理费用大幅增加等等。这些都将加大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难度,甚至可能最终导致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失败。正如美国学者戴维·利克斯所说:“大凡跨国公司大的失败,几乎都是仅仅因为忽略了文化差异---基本的或微妙的理解所招致的结果。”
表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竞争优势的比较
资料来源:sanjaya lall,the new multinationals,chichester:john wiley&sons,1983
(四)制度性因素与管理制度的问题
制度性的制约主要表现在:首先,我国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对外投资活动与经营仍然受制于各种政策性限制,使得企业在国际化的过程中,需要克服大量行政的和人为的限制因素。其次,人民币并非是自由兑换的货币,是直接影响中国企业向国际化高级阶段进展的主要因素。因为建立境外生产基地首先必须有充足的资金支持,而这方面的种种限制,是我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最大瓶颈。最后,国有产权的虚置,使得国有企业缺乏走向国际化的内在投资动力。
绝大多数企业缺乏足以支撑海外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的资源,尤其缺乏具有国际经验的管理人才资源。国际化管理人才是具有复合式知识与技能结构的管理精英。我国优秀企业如海尔、联想、tcl等在中国相对不规范的市场环境条件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在中国行之有效的经营手段、管理模式多不适用于西方的模式和习惯。当这些企业并购欧美企业时,将会遇到巨大的管理挑战。目前中国企业缺少核心技术,与跨国公司相比,中国企业的优势体现在成本优势以及本土市场优势。但欧美员工工资很高,国内企业的低成本竞争战略在国外将难以实现。一直以来,薪酬问题是中国企业走向海外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难点。中外员工在薪酬体系和待遇方面的差异是不争的事实。tcl收购阿尔卡特以后,七个月亏损6.6亿元港币。尽管阿尔卡特手机业务亏损严重,但原阿尔卡特雇员继续享受他们的高薪,那是当初并购答允的条件。最后,tcl付出重大代价把360名法方研发人员退还给阿尔卡特。据有关专业人士测算,tcl因此造成的损失至少达10亿港币。
(五)海外扩张时多以价格和廉价劳动力来塑造企业的竞争优势
根据牛津大学教授梅则尔对80年代新兴工业国家企业的跨国经营的研究,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竞争优势主要是与区域市场相适应的技术和能力”。他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竞争优势作了比较(见表1),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企业多数不具有对外直接投资的特定优势,主要是依靠价格和廉价的劳动力来塑造竞争优势。就我国的家电行业来看,优势也主要在加工制造业环节,大部分产品的核心部件仍然需要从国外进口或依靠国外技术生产。
三、企业国际化路径选择的建议
企业选择适当的进入模式在国际市场开展国际化经营是尤为重要的,它不仅有利于我国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且对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然而,企业要想选择适合自身的国际市场进入模式也离不开我国现行政策的有力保障与支持。因此,在以上企业国际化路径现状与问题基础上,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一)政府层面的建议
1.加强对于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路径选择的引导。一国企业如果能够选择适合自身的模式进入国际市场,这会对母国经济产生积极的作用和有利的影响。因此,我国政府一定要依靠各项政策来正确地引导企业选择满足国家要求的模式进入国际市场,即达到企业和国家在国际市场中的双赢局面。依据一些学者的实证分析和规范研究,我们可以列出我国企业的几种进入方式:投资于发展中国家时,所有权应以合资形式,进入以新建为主。投资于专利、诀窍、传统工艺技术开发领域时,最好以独资为主;但并不排斥间接融资。为获得东道国的某些管理机制、组织营销网络和技术商誉等,可以特许经营为主。通过授权方的有限权利以保证被许可方的质量控制和特有知识的有效使用。我国一些跨国企业子公司可以利用授权商的品牌、商标、技术和经营方式,迅速扩大影响,开拓市场,而且在创业过程中始终对自己的经营具有控制权。国内具有优势的企业,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进入国际市场:一是先建销售网络、再建生产基地,开拓国际市场;二是并购重组跨国公司业务全球资源整合,成为跨国公司;三是利用海外资源和国内生产能力满足国际需求。
2.加快制定法律法规,完善制度建设。如前所述,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中存在法律和制度上不足,因此,建议政府结合我国实际国情与国际经验,加快我国法律法规建设和制度建设。制定我国的《海外投资法》、《跨国经营公司法》、《海外投资保险法》等法律。应立即由国家权威部门先行起草一个指导性条例,然后再由国家财政、金融、外汇管理等部门制定相配套的税收、信贷、外汇、保险等政策规定,经实践之后,再制定比较完备的立法。公平的竞争环境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政府需要按照wto规则,制定修改有关的法律法规,在市场准入、国际贸易、财税政策等方面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鼓励有实力、有优势的各种不同所有制企业走出国门,大胆创业,在国际市场求得生存和发展。
(二)企业层面的建议
1.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前要明确海外发展战略与目标。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在选择适合自身的市场进入模式之前,要有明确的、适时修正的国际化发展战略,根据相应的发展战略来选择适合的国际化路径,以企业的战略目标来指导国际化的市场进入模式。企业应根据自身条件和市场定位制定全球战略目标,它既要符合企业经营能力又要符合资源条件。要紧紧围绕全球战略,强化管理制度、组织机构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建设,以有利于战略目标的实施。此外,企业还要从实际出发,对战略目标进行动态跟踪,保证战略目标的顺利完成。
2.重视东道国因素对进入路径选择的影响。企业在选择国外市场进入路径时还要充分考虑到东道国的各种相关因素。东道国的市场因素、生产因素和环境因素对企业国际化路径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影响。此外,企业要熟悉东道国的政策法规特别是贸易政策,行业协会、工会的情况,文化特点和经济环境等。
3.慎重使用购并方式。尽管购并是目前跨国投资的主要方式,但国际经验表明,并购特别是跨国购并成功的概率非常低。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提供的世界投资报告,一项对涉及美国471家公司近6000起并购和900起业务剥离的研究表明,购并的财务效果很不理想。对于我国来说,由于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薄弱,也缺乏管理国际品牌和营销渠道的经验,实施跨国购并的风险更大。因此,我国企业国际化中,特别是对发达国家的投资中,应慎重采取购并方式,一旦确定采取购并的方式,应对购并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进行详尽的分析并提出有效对策。
4.重视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文化因素,掌握管理技巧。克服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的种种文化冲突,实现有效的跨文化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国际化经营中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文化差异的研究,重点是探讨如何在跨文化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克服与异质文化的冲突,并对国际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卓有成效的指导与支持;同时要设计高效可行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合理配置企业资源,最大限度地将现实的文化差异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充分激发企业跨国资源的活性和潜力,从而最大化地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可以说,跨文化管理研究的本质就是为企业跨国经营的成功提供获取跨文化优势的有效途径。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文化管理实质上就是研究如何将跨文化冲突转化为跨文化竞争优势的过程,尤其是要考虑如何克服自身国家文化的相对弱势,将东方文明的精华提升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理念。
在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大背景下,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当务之急早已不是该不该走国际化的道路,而是在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之路应该如何去走,如何才能做得更好。在国际化的过程中也不能所有企业遵循一条道路,企业如何国际化,没有固定的模式。中国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特点和实力,借助世界知名企业成功的经验,逐步走出国门,到国际市场上发展。在国际化的道路上,没有一成不变的真理,任何企业都要根据自己所处的实际环境,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但有一点是需要普遍注意和遵循的:要立足于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发挥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的优势,准确把握企业的市场定位,扬长避短,走出一条个性鲜明、与众不同的国际化道路。
(《国际经济合作》,中国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冯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