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和金融贸易自由化的深入发展,各国经济越来越紧密地交织在一起,中国经济不可避免地受到他国和世界经济周期波动的冲击。本文在分析世界经济周期的趋势与现状的基础上研究中国与世界经济的互动,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地探讨世界经济周期对中国的影响,最后为中国应对世界经济周期提供政策建议,以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可持续发展。
一、世界经济周期的趋势与现状
世界经济周期是指由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在来自经济体系内部和外部冲击的影响下,世界主要国家的经济活动呈现大致同步的高涨、衰退、萧条和复苏,表现出高度相似的周期性运动形态,这种运动形态重复发生,最终形成持续时间不同的世界性经济周期运动。
从世界经济的长周期来看,二战结束以来,世界经济已经历了1945-1989年的这一轮长周期,该轮长周期的上升期为1945-1973年,下降期为1973-1989年,其推动力量为石油、化工、汽车工业的繁荣等。1989年至今为新一轮的长周期。从世界经济的中周期(增长型周期)来看,冷战后的世界经济周期波动呈现出以下新趋势:第一,扩张期长,衰退期短;第二,欧美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周期同步性较好,东亚和拉美的区域经济同步性较以前明显提高;第三,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的危机引发生产下降,导致经济衰退;第四,发展中国家经济力量增强,对世界经济周期的影响提升;第五,政策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成为引发危机的主要因素。经济周期的转折点常由股票、大宗商品、房地产等危机表现出来。
结合世界经济的长周期和中周期来看,由于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世界经济从顶峰滑落,1989年至今的新一轮长周期的上升期结束,开始进入下降期,同时,自2007年世界经济周期也开始进入新一轮的中周期。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衰退,为了拉动经济,各国政府出台了大规模的救市计划,此后,新兴工业国家率先实现经济复苏,拉动全球经济走出低谷。2010年,世界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已经陆续开始复苏,但是由于欧洲陷入主权债务危机、美国遭到主权信用评级警告以及通胀压力加大等,世界经济的不确定风险仍然存在。
二、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互动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互动的开放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78年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这个阶段主要是打开国门,发展对外贸易调节国内市场余缺,引进外资弥补国内资金不足;第二个阶段是从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到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升级,这个时期大进大出的对外贸易逐步建立。第三个阶段,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至今,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加强,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互动阶段(徐以升,2008)。中国经济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使得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深,同时,由于中国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随着这三个阶段的渐进,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互动也在不断深化,表现在三个层面上:第一个层面是商品、服务与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这主要是指国际贸易,资本、技术、劳动力的国际流动;第二个层面是体制方面,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开放要求,中国的经济体制在不断进行改革,宏观体制和微观机制都在发生变化;第三个层面是规则方面,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后来参与者,我们遵循的是现行的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经济规则。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提高,中国对全球规则的影响力也在加大,尤其是2001年进入对外开放的第三阶段之后,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国,逐渐开始参与到制定和调整国际经济规则的工作中来。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和世界性经济衰退,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面临的最严峻的一次外部冲击。在改革开放以前和改革开发之初,由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相对处于隔离封闭状态,世界经济在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和1979-1982年的经济衰退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不大。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中国政府通过实行积极财政政策以拉动内需和适度放松的货币政策以刺激投资,并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成功地度过了危机。但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开放程度和对外依赖度也在不断提高,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互动深入发展,面对世界经济周期,中国经济再也难以“脱钩”。
三、世界经济周期对中国经济的双重影响
世界经济周期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一)正面影响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主要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参与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成为世界经济周期波动影响中国产业结构的主要渠道,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综合作用于中国经济中的供给因素、需求因素、制度因素和创新因素,使中国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在世界经济周期波动中获得改善和提升的契机。
1.通过供给因素。国际资本的流向与规模取决于各国之间投资风险与资本回报率的差异。在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国家,由于国际流动的障碍较少,其投资风险也相对较小。而在资本稀缺或生产率增长较快的国家,资本的收益率较高,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也较大。在经济周期波动过程中,当经济处于扩张期时,资本收益率的上升会吸引更多的国际国内投资,产业结构得到改善,而当经济衰退时,资本收益率的下降会抑制投资,富余的资本流向国外高回报率的市场。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长期稳定繁荣的中国市场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也较大,中国已经成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fdi)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大量的国际投资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资本供给,有利于中国产业结构的改善。此外,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对资源的消耗和需求也与日俱增,对外贸易的发展,使中国能够获得国际资源的供给,从而突破经济发展的国内资源瓶颈。
2.通过需求因素。国际贸易作为联结各国经济的基本纽带,成为经济波动在国家间传递的重要渠道。随着世界经济周期的波动,各国的进出口贸易量也会发生波动。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的出口取决于世界经济的需求和该国的供给能力,而进口则取决于世界经济的供给能力与该国的需求。世界范围的国际分工使各国在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能够在国际竞争中胜出,市场将生产要素向该产业部门集中配置,导致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的扩张和其他产业部门的收缩,从而提高了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的比重,改善了该国的产业结构。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正是依靠世界经济的需求,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使经济资源向出口部门集中,不断改变中国出口产业部门与非出口产业部门结构以及出口产业部门内部的结构,使中国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不断得到改善,走上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3.通过制度因素。国际投资是世界经济影响一国产业结构中制度因素的主要渠道。通过国际投资,跨国公司进入东道国直接进行组织和生产活动,为该国带来了全新的企业,一方面为东道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供了模板,另外一方面也为东道国改革企业制度提供了必要性与紧迫性。改革开放打破了中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外资企业对中国企业制度改革的起到了示范的作用,大规模的fdi推动了中国产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升级。
4.通过创新因素。创新不仅包括生产技术和方法,也应包括管理方法、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等方面。世界经济周期波动会使各国投资回报率发生变化,从而使资本在国际间流动。国际投资不仅给东道国带来了资本,还带来了先进的技术、管理和制度。由于竞争效应和“溢出效应”,这些生产要素通过人力资本、r&d等渠道推动了东道国的创新能力的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了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的改善。
(二)负面影响
1.加大维护国家经济安全难度。随着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和对外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外来的冲击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参与经济全球化、分享红利的同时,中国经济的产业安全、市场安全、财政金融安全、信息技术安全、战略性商品和资源以及重要的运输线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都面临严重的挑战,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可持续发展的难度加大。此外,还有一个更大更持久的风险,中国固然从现行的由发达国家所主导的国际经济规则中获得了一定的利益,但如果安于当前的国际分工体系秩序,则有可能被锁定在低水平的分工链条上,陷入“分工陷阱”。
2.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传播迅速,难以防范和抑制。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使得各国经济的相互融合,金融、贸易自由化使一国的经济变化可以通过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投资等渠道迅速波及其他国家。随着交通运输和信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传播速度空前迅速,常常出现世界性连锁反应,难以防范和抑制。尤其是国际游资,对经济波动极其敏感,巨额的国际游资常常利用各种渠道绕过资本管制,随着经济波动在各国间迅速转移,经常引发金融震荡和金融危机,进而导致经济衰退,加深了世界经济波动的危害程度和调控难度。
3.世界各国经济相互影响,调控难度增高。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使世界各国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由于国际间密切的贸易往来、频繁的国际资本流动和迅速发展的信息通信技术,世界各国尤其是主要市场经济国家经济波动的影响早已超越了国界,其影响范围越来越广,在国际间传播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世界各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相互冲击,使得一国的经济周期已经脱离了本国经济内部因素的驱动,各国经济周期越来越易于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周期同步性也日益提高。各国政府孤立的经济干预已经难以“熨平”本国经济周期。自2006年以来,中国外贸依存度接近70%,出口贸易依存度接近40%。由于高度依赖对外出口拉动经济增长,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受到世界经济周期波动影响越来越大,政府调控经济的难度也越来越高。
4.经济主权面临严峻挑战。世界各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相互冲击的加强和加深,使中国参与跨国合作协调世界经济周期波动成为必要。而在跨国合作协调世界经济波动的过程中,参与国际性和跨国性的集体组织、参加或扩展国际性的协定以及加强政府间国际合作,削弱了外部事务与内部事务、国际政策与国内政策的区别,对中国国家经济主权产生了许多不利的影响,包括主权让渡问题和主权弱化问题。
四、中国应对世界经济周期波动的对策建议
世界经济周期波动是世界经济发展自身的内在规律的外在体现。中国在应对世界经济周期时,一方面要加强自身实力,提高应对世界经济周期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国际合作与协调,积极参与规则的制定。
(一)构建经济预警机制,提高对经济风险的监测能力
把握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周期波动的运行规律,找出世界经济周期波动不同阶段的各种特征以及先行指标,构建好我国的经济预警机制,通过严密监控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运行的各种指标,以期尽早发现潜在的经济风险,提早对政府发出警告便于政府采取适时的宏观调控措施,为我国防御和利用世界经济波动提供协助。
(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加强政府调控能力
在应对世界经济周期波动时,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府的运行机制,加强和改善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灵活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通过市场和政府的双重互动调节,增强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波动大潮中的自立性和自理性,有效防御世界经济周期波动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冲击,把握世界经济周期调整带来的机遇。
(三)积极导向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推动内需增长
长期以来,在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主要因素是出口和投资,内需的作用较小。在世界经济周期的衰退期,主要国家进口收缩,国际贸易明显减少,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将会对我国经济产生巨大的冲击。积极扩大内需、优化投资结构并保持出口稳定增长,加快我国经济结构内部调整,协调好消费、投资、出口的关系,无疑将提高我国对世界经济周期波动的能力。
(四)发展和完善金融体系,稳步有序推动金融改革和开放
金融是经济发展的润滑剂,但金融的过度发展也给经济的运行带来了不稳定性。世界经济运行中的金融主导化趋势已经非常明显,金融危机在国际间传染并蔓延至实体经济,常常导致世界性的经济衰退。因此,在加强金融制度创新和监管、推进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和完善金融运作体系,发挥金融对经济的润滑作用、促进经济良性发展的同时,也要根据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现实水平和承受能力,适度控制金融自由化的步伐,稳步有序渐进推动金融改革和金融开放。
(五)构建完善战略性资源储备制度
战略性商品和资源的缺乏往往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瓶颈。近年来,我国对石油、粮食和矿产资源等能源和战略物资的进口依赖程度不断提高,为了保障这些战略性资源的安全平稳供给,我国应当构建完善战略性资源储备制度。在石油方面,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做好石油储备体系的制度建设,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石油储备体系的建设、维护和管理,同时建立全方位的石油储备和石油进口来源的多元化体系。在粮食安全方面,要做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农业生产资源供应,建立和健全粮食交易市场和流通渠道,建立完善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和预警体系,依靠高新技术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在矿产资源方面,要建立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加强和加快国内矿产资源的勘察,增强战略性矿产资源储备和安全供应体系。
(六)加强经济、金融和贸易的国际合作与协调,积极参与规则的制定
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和金融贸易自由化的深入发展,各国经济越来越紧密的交织在一起,各国经济均不可避免的受到他国和全球经济波动的冲击。由于世界经济周期的存在和区域经济周期的趋同,各国对于经济所处周期的阶段认同较为一致,往往出现各国同时采用类似的平抑经济周期的政策而这些政策相互抵消的现象。加强经济、金融和贸易的国际合作与协调,通过协商或协议对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活动进行联合干预和调节,不仅可以缓和中国与各国经济之间的矛盾,使各参与国的经济福利得以改善,而且可以平抑世界性的经济周期波动,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与协调性,从而为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在遵循现行国际规则的同时,我国还应该积极参与相关规则的制定,依靠不断提高的经济实力争取更大话语权,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更加优势的地位。
(《国际经济合作》,沈子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