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招生简章 | 本站公告 | 管理学文选 | 经济学文选 | 最新资讯 | 校园风采 | 学院介绍 | 师资介绍 | 招生问答 | 博士论坛 | 论文资料库 | 心理在线 | 学历查询 | 在线报名
北京师范大学在职博士班同学录第一期班  |  第二期班  |  第三期班  |  第四期班  |  第五期班  |  第六期班  |  第七期班  |  第八期班  |  第九期班  |  第十期班  |  第十一期班
北师大在职博士网 → 经济学文选 → 正文

世界贸易新格局的形成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北师大在职博士网      2011-06-02      来源:《亚太经济》

[摘要]本文概述从世界贸易形成到21世纪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化历程,并预测21世纪世界贸易格局将演变为以区域集团鼎立为代表的新形式。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后,东亚将会加速经济一体化进程,这必将促进世界新贸易格局的加速形成,这种新变化将会为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契机

  随着经济发展形式的变化和经济发展程度的深入,贸易的形式也发生了改变。正如世界经济格局不断变化一样,世界的贸易格局也在不同的经济时期发生着变化。从地域来看,世界贸易格局经历了由亚洲统治、欧洲统治及北美洲统治的时代。从经济体构成来看,世界贸易曾由单极主导变成三足鼎立的局面。随着区域经济合作的产生和发展,区域集团作为一种新生的经济力量正促使世界贸易格局发生重要变化。尤其是在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更是为区域集团力量在世界新贸易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和影响提供了新的契机。以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亚经济联盟为代表的区域集团贸易将会改写新的世界贸易格局。
  
  一、世界贸易格局的演变历程
  
  在人类历史荣衰变化中,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也随之更迭。在人类文明兴起之时[1],亚洲经济独占世界经济贸易核心地位(公元7世纪),随着冷战的结束,在三种主要因素(区域经济一体化、全球化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崛起)的作用下,21世纪亚洲重新走上世界经济舞台,世界贸易格局在21世纪翻开新的一页。
  
  (一)农业经济时代的单极贸易格局
  
  在农业经济时代,全球贸易一直集中在一国或一洲进行,由某国或某州主导区域或全球贸易流向。农业经济时代的世界贸易虽多以区域贸易为主,但亚洲与欧洲已经建立起纷繁的贸易网络,并且亚洲一直是这一网络的中心。
  公元2世纪-19世纪初在这段时间,尽管世界市场和全球分工体系尚未形成,但区域贸易蓬勃发展,贸易的中心集中在亚洲,并形成了亚洲垄断的世界贸易格局。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国在科技、农业等多方面已经相当发达,以中国为中心的区域贸易蓬勃发展。公元2世纪兴起的丝绸之路可作为中国对外贸易繁荣的一个见证。公元7世纪,中国对外贸易进入鼎盛时期,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16世纪进入衰退期。纸币的发明和世界白银的主要输入国地位都证实了这一点。
  公元7世纪,除了中国以外,印度洋地区也进入一个鼎盛的时代。伴随伊斯兰教的兴起,阿拉伯征服了西方拜占庭世界的许多国家,统一了地中海和印度洋的中间地带,使得地中海地区与印度洋地区相联通,穆斯林与非穆斯林商人可以在更少的规定限制之下通商。随后数世纪内,阿拉伯征服了包括西班牙、索马里、西非、爪哇在内的广大地区,构建起包括印度人和其他民族在内的西方近东地区贸易网络,区域贸易蓬勃发展。在该贸易网络的支撑下,商人们从广东、马来西亚购买中国的瓷器、丝织品;在印尼购买香料,从非洲、土耳其、东欧购入黄金、铁、木材和奴隶。15世纪地理大发现推动了西欧贸易的迅速发展,由于社会体制和技术的限制,亚洲贸易在16世纪末进入了衰退期。
  
  (二)工业经济时代的世界贸易格局
  
  随着工业革命兴起和完成,欧洲的英国迅速强大,渐渐取代了亚洲在世界经济和贸易中的主导地位;随着工业革命影响不断扩大,德国、美国也相继完成工业革命,经济实力与英国相当,世界市场和国际分工体系已经形成,世界贸易单极格局被打破,多国鼎立成为这一贸易时代的主要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各国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美国在战争中大发横财,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和贸易的霸主,世界贸易又重新回归单极格局。
  1.欧洲为中心的世界贸易时代。葡萄牙人在1490年抵达印度,撼动了以印度洋为中心的庞大商业网络。16世纪末,红海的贸易路线重新启动。虽然亚洲人统治下的这一贸易网络仍然繁荣,但是亚洲已经逐渐退出了全球贸易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葡萄牙、荷兰和英国。最终,19世纪初英国建立起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单边垄断的全球贸易时代。
  19世纪中期,世界的白银流向发生了转变,从中国不断流出亚洲。19世纪的前70年里,英国创造了1/3-1/2的世界生产总值,贸易量占全球贸易总量的1/5-1/4。英国的这种强盛局面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即第一次世界战之前。一战结束后,英国的全球贸易垄断地位逐渐衰弱,世界贸易格局进入了三足鼎立的时代。
  2.三足鼎立的贸易时代。在一战到二战之间的这段时期,世界贸易格局出现了三足鼎立的局面。此时英国的实力逐渐衰弱,后起之秀-美国和德国实力不断增强,与老牌工业国-英国平分秋色。一战期间,英国大部分的商船都在战争中受损,英国经济命脉---出口贸易受到严重影响;工业革命[3]结束的70年中,英国的先进技术逐渐被他国吸收,这些国家生产能力与英国不相上下。凡此种种都导致了英国的衰退,世界贸易格局打破了长久以来的垄断局面,进入了由德国、美国与英国三足鼎立的国际贸易时代。
  3.以美洲为中心的世界贸易时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先进的欧洲经济体均遭重创,只有美国在战争中大发横财。这也是它成为战后第一超级经济强国的重要原因。在战后的二十年中,世界各国都忙于经济恢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集团在实力上能与美国相抗衡。这样,世界贸易格局便形成了以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格局。以1948年为例,美国出口贸易占全球出口总量的1/3,黄金储备占全球储备的2/3,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1/2以上。这些数字远远超过了英国在19世纪所创造的辉煌。
  
  (三)后工业经济时代的世界贸易格局
  
  后工业经济时代主要是指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这段时间。经过战后20年的发展,日本经济快速发展、欧洲经济日益恢复,曾由美国单边主导的世界贸易格局发生了变化。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的贸易总额缩小到世界贸易份额的1/7。日本、欧盟在全球贸易中与美国平分秋色,二战后的单极世界贸易格局被打破,此时世界贸易呈现出区域集团与经济大国鼎立的格局。
  欧盟的建立推动了世界范围内区域经济合作的兴起,这种新的经济形式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欧盟一体化深入所带来的集团示范效应在全世界范围内扩散,正在改变未来世界贸易格局。
  
  二、世界贸易格局的发展趋势
  
  从世界贸易格局的演变中可以发现,单极贸易格局向多极格局转变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在区域经济迅速发展以及欧盟一体化进程深化的示范效应的带动下,多极贸易格局主体形式变化将成为新格局中的一个主要特点。在新格局下,区域集团多足鼎立会替代多国鼎立的局面。
  
  (一)欧盟、东亚经济体以及北美自由贸易区新格局形成
  
  亚洲正在重新崛起,再次进入全球贸易舞台。东亚经济体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并列成为世界贸易的三强。之所以存在这样的判断主要源于以下几方面原因:首先是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为东亚经济一体化提供基础条件;其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东亚经济内部融合带来契机;最后,和平年代的持续为贸易格局的演变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发展中的亚洲实力逐渐强大,欲在世界贸易格局演变中充当一角。老牌的发达国家遇到了各种经济增长瓶颈,使其经济实力正在逐渐衰退。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中国家经济空前发展,中国、印度的经济增长一直保持在10%左右,创造了亚洲崛起的奇迹。美国投资银行家吉姆罗威尔曾指出,亚洲国家1960年的生产总值占世界的4%,到1990年已跃升至25%。1980年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进口仅占其总额的5%,到1995年这一比例上升到30%。跨区域贸易量从1984年占亚洲发展中国家出口总量的22%升至2004年的40%,这一数字在北美是46%,欧盟是64%。2010年,中国和东盟组建了继北美、欧盟之后的第三大经济体-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它的诞生将会进一步促进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会增加该区域内的贸易流量。亚洲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将会产生新的历史跳跃,使亚洲成为与欧盟和北美经济集团相抗衡的经济实体。
  
  (二)区域集团内部贸易将会进一步加强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表明,区域经济一体化会加速经济的发展,扩大区域集团内部贸易总量。从理论的角度来看,随着各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程度的不断加深,区内关税降低或取消,各国生产成本将下降,无疑要优于区外贸易,这必定会促进集团内的贸易发展;其次,从区域集团的内部结构来看,各个经济集团内部经济的互补性增强,在多数产品上,区域内部的交换将会满足彼此间的需求。以即将形成的东亚经济体为例,东亚经济体主要包括东盟10国、韩国、日本、中国。从这个经济体的构成中可以发现,这些国家中存在技术先进的发达国、劳动力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农业大国,这种结构促使东亚国家内部的贸易足够满足其经济发展的需求,这种结合必将会促进先进技术在国家之间的传播,提高区内落后国经济发展水平。
  
  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世界新贸易格局形成的影响
  
  (一)为实现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催化剂
  
  首先,历史积淀形成的文化共通。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经济合作以及政治交往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自明末起,福建商人在南洋地区构建起了庞大的商贸网络,在东盟各国长期经商,此地华裔商人居多。这也使东盟形成了与中国十分相似的文化和共通的语言。而长久受到儒家思想影响的韩国和日本,也与中国、东盟拥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这种相似的文化背景有利于各国经济上的进一步融合。
  其次,金融危机的爆发敲响了警钟。1990年,马来西亚总理就曾提出过构建“东亚共同体”的设想。多年来,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缓慢,但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却让东亚各国惊醒,区内各国合作的步伐明显加快。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又为推进东亚经济的一体化进程提供有利的条件。美元在世界金融界的联动机制使得美国一动东亚各国随之摇摆的联动局面。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都为以出口导向型为主要战略的东亚各经济体敲响了警钟,他们深深的意识到摆脱美元的影响是谋求下一步发展的关键。当年欧洲各国为了自身经济发展,抵制美国经济影响,组建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自己的货币体系--欧元,并取得较好的成绩。以此为鉴,东亚各国为自身发展的考虑,组建东亚经济同盟,建立东亚货币体系--“亚元”的愿望也将呼之欲出。
  最后,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前,东盟已经于日本和韩国分别签订自由贸易协定[5],并分别与2008年4月15日和2007年6月1日正式生效。因此,此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又进一步推进了东亚经济的融合和自由贸易,以东盟为桥梁,促进了东亚的一体化进程。除此之外,日本依势而进行的政策选择和韩国恢复经济发展的夙愿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从政治因素考虑,建立一个“东亚共同体”已成为日本施政纲领之一。日本政府为实现自身经济发展,依据世界形势变化做出过多种政策选择。百年前“脱亚入欧”是由于中国经济的衰退,欧洲实现了工业化。随着日美磨擦的加剧以及中国经济的发展,“疏美亲华”的政策日益凸现,中日间的经济合作定会逐步加强。而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也会在这种合作关系上得到加速。
  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韩国经济发展步履维艰。2009年,韩国的经济增长率仅为0.2%,金融、房地产依然动荡,经济发展面临多重困境。根据wto统计数据,韩国对东亚三个经济体(日本、东盟、中国)的合计出口量占其出口总量的39.8%。中国是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国,也是韩国对外投资的主要对象国。随着东亚经济一体化的深入,韩国区内贸易量必然增加,在东亚这片广阔市场的支撑下,会促进韩国的出口,带动韩国经济回暖。
  
  (二)完善东亚的分工体系,减轻对欧美国家经济的依赖
  
  按照中国和东盟各国的技术发展状况和工业化水平,该区域产业可分为四个层次[6]:新加坡、文莱具有高科技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优势属于第一层次;马来西亚具有中等技术及资金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属于第二层次;中国、泰国、菲律宾、印尼具有自然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属于第三层次;柬埔寨、老挝、越南、缅甸具有廉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优势,属于第四层次。这四层次已经清晰的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产业分工体系。东亚内部这种完整的垂直分工体系,有利于形成与欧、美之间商业谈判的基础。再加上日、韩在未来的加入,东亚经济的发展可以逐渐摆脱对欧美经济的依赖,而构建自己的分工体系,发展区域经济,增强区域经济整体实力,并与欧、美形成鼎立的态势。
  
  (三)为东亚内各国的发展提供动力
  
  2008年金融危机,东亚各国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韩国经济陷入瘫痪,而日本更是雪上加霜。中国、东盟各国也因为欧美经济的乏力,出口不振。这些经济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东亚经济的发展长久以来依赖于欧美经济的泡沫消费,一旦欧美经济出现问题,东亚也随之一蹶不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东亚各国经济带来的第一动力就是更广阔的市场需求。10+1和10+3的合作为各国产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内部市场,生产会重现生机,失业人口会得到安置,国内经济也将出现回暖的迹象。这均属于自由贸易区建立的静态效应。
  动态效应在长期将凸现出来。这种动态效应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市场规模扩大会引入新的竞争机制。竞争的产生必然有利于行业的良性发展,使企业更有动力去进行生产技术的革新,提高生产效率;其次,先进国家的技术外溢和后进国家的干中学都必然会促进落后国的快速发展。据2009年世界竞争力年度报告显示,新加坡的竞争力列世界第三位,而日本的创新能力居世界第一位。随着东亚各国经济合作进一步加强,诸如新加坡、日本这样具有高新技术国家的技术外溢必将使其他科技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受益。
  
  (四)有利于推动服务贸易发展
  
  中国、东盟达成了与服务贸易发展相关的服务贸易协定。这一协定的签署也标志着在自由贸易区成立后,双方的服务贸易开放水平不断提高,服务相关行业的准入制度和一些政策性障碍会不断消除。这种制度的透明化和公平化必将带来东亚内部服务贸易的蓬勃发展。其次,服务业先进国也会带来动态经济效应。东盟内的新加坡其经济发展主要以服务业为主,服务业的产值在gdp的比重很高,仅金融业产值就占整个gdp的12.4%。在先进的技术和服务业管理的推动下,东亚内部其他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国家必将得到发展。
  
  四、贸易格局演变对中国的影响
  
  世界贸易格局的新变化将会为中国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有利于实现中国对外贸易多元化发展战略,减少贸易摩擦,并为中国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提供新的空间。
  
  (一)促使中国对外贸易伙伴多元化
  
  2007年至2010年前三季度中国出口数据显示,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中国对外贸易伙伴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如表1所示)。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前,欧盟、美国和日本是中国主要的出口市场,中国对这三个市场出口份额总和超过45%。但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中国出口市场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如表1所示,中国对东盟的出口份额逐年增加,从2007年的7.73%升至2009年的8.85%,其中当然包括次贷危机过后发达国家市场萎靡,中国转向新兴市场出口的因素。但伴随世界经济回暖,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复苏,中国对欧盟的出口逐渐恢复。但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并未出现较大变化仍然保持在8.42%,并且成为中国在亚洲的主要出口市场。从表2所显示的2007年-2010年前三季度中国对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增速情况中可以发现,自贸区建立后,中国对东盟的出口速度超过了中国总出口增长速度和中国对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出口增长速度。

表1:2007-2010年前三季度中国出口份额(按国别分)

表2:2007-2010年前三季度中国出口增速(按国别分)
  
  中国的贸易对象过分集中而引起的贸易摩擦、汇率、知识产权等各种问题在后危机时代日益凸显。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这一状况将会得到改善。由于区域集团内部的贸易优惠政策,原来与欧盟和美国的某些贸易将会转向区域内部贸易,有利于促进中国的对外贸易的多元化,缓和当前比较尖锐的中美、中欧贸易磨擦,改善中国对欧、对美贸易过于集中的状态。
  
  (二)有利于建立人民币金融圈
  
  日本经济萧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当时日本主要以美元进行贸易结算,在货币上丧失主动权,受到美国的牵制。同时,日本没有建立起“日元金融圈”也促使日本对美元的进一步依赖。日本的教训值得汲取。目前,中国已经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2009年,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额为2130.1亿美元,这对建立人民币在该区域内的结算体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货币基础,不但可以消除美元汇率对于中国贸易的消极影响,而且为建立“人民币金融圈”提供了良机。随着中国和东盟贸易往来加深,这一优势的扩大也将进一步增强人民币的影响力。
  
  (三)为中国企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虽然中国企业对东盟国家的投资已经由来已久,但是中国-东盟贸易区的建立为中国企业进行生产转移,拓展海外市场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首先,东盟国家较好的生产基础为中国企业实行本土生产提供了基础。东盟国家一直是日本产品的加工基地,在日本高生产标准的管理下,东盟各国都具备了良好的生产基础。这对中国的家电、服装生产转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产环境和条件。
  其次,东盟国家对外的诸多贸易优惠政策为中国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提供了便利,有利于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企业可以通过东盟进入其他国外市场,为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战略的扩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中国金融、运输服务贸易也将得到发展。伴随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扩大,为企业结算、资金调度提供便利服务,本土银行会随着进入到投资地提供服务,这有利的推动了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
  
  (四)减少中国日益严重的贸易摩擦
  
  随着“中国制造”的不断国际化,中国对外贸易摩擦也日趋严重。再加之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中国对外贸易遭遇摩擦纠纷与日俱增。2004年至2009年11月,中国遭受“双反调查”37起,连续15年成为全球反倾销调查之最,连续4年成为全球反补贴调查之最。仅2009年全球发起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案件中,有35%的反倾销调查,71%的反补贴调查是针对中国进行的。中国-东盟贸易自由区的建立有利于缓和这种贸易摩擦频发的态势。

   作者:张楠

 

(编辑:北师大在职博士网
 
  最新招生简章
  本站通知公告
  在职博士招生问答
  管理学文选
  经济学文选

           菲律宾太历国立大学、菲律宾国立雷省科技大学、菲律宾布拉卡国立大学博士学位对接  北师大在职博士网在线报名
北师大在职博士申请表下载   菲律宾硕博学位申请表下载   北师大在职博士班在线报名   菲律宾博士学位班在线报名   学费付款方式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   学历查询   文章搜索  

官方网站 2006-2011 © 北京师范大学在职博士网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 
地址:(100875)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 北京师范大学新主楼16层
来人报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三街9号嘉华大厦C座607 地理位置图
网址:http://www.zaizhiboshi.com      电邮:[email protected]
电话:010-62966863    62978448      总机:010-62966861
传真:010-62966863           手机:133 6677 6856(方老师)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学大博研教育科技中心版权所有
京ICP证09008217号
 

北京师范大学在职博士班老师阅卷平台